王传昌,现任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主任,研究生学历,研究馆员。自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先后担任济南市长清区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文物局长、长清区灵岩寺管理委员会主任。曾主持长清灵岩寺古建筑保护修复项目,早年曾参与海内第一塑40尊罗汉的保护修复工作。主持编写了《山东长清孝堂山汉石祠画像》、《山东古城古国考》、《山东省可移动文物保存现状调研及保护对策研究》、《试论文物修复师的培养与管理机制建设》、《山东长清灵岩寺宋代罗汉像彩绘分析研究》等多部著作。先后获得全国文物安全保卫先进工作者、从事文物工作三十年荣誉称号等。

大众网:给大家介绍下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具体职能?

王传昌: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主要承担可移动文物的调查、保护修复等有关工作,承担全省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含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验收的具体工作,承担文物修复的研究、技术推广、学术交流工作,培养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内设综合部、总工办、有机质保护修复部、无机质保护修复部和分析检测部,具有所有门类的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资质。【详细】

大众网:在“十三五”期间,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在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方面都有哪些成绩呢?

王传昌:“十三五”期间,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固本强基是基础、传承发展是核心、改革创新是突破”的工作思路,创建了“两大体系”,做到了“三个提升”,在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方面取得不少成绩,培养锻炼了一批文物保护工作者,为我省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两大体系”是指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管理体系和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网络体系。【详细】

大众网:您能具体为我们讲解一下全省可移动文物保护网络体系以及它建成的意义吗?

王传昌:2016年,省文物局就明确要求“逐步建立以省修复中心为核心,地方重点博物馆为骨干,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可移动文物保护网络体系”。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建成“一体两翼、多级联动”的全省可移动文物保护网络体系,将全省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力量织成一张网,在这张网中,“一体”是指省修复中心为核心,鲁西、鲁东南、鲁中、曲阜四个区域中心和沂源、定陶等七个工作站构成的主体架构。“两翼”是建立起金属器、木漆器、彩绘文物等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山东工作站,成立山东省可移动文物保护半岛科研基地。【详细】

大众网:您能为大家科普一下作为一位文物修复工作者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吗?

王传昌:一名合格的文物修复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文史考古知识、专业技术,以及文字和绘画功底,也要掌握化学、物理、材料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详细】

大众网:您能给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文物修复工作都有什么样的基本流程吗?

王传昌:因为文物的种类有很多,诸如丝织品、书画、瓷器、铁器、漆木器等,每种文物的修复方式也不尽相同,我就以青铜器为例,简单介绍一下修复流程。【详细】

大众网:您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您觉得文物保护修复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呢?

王传昌: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因出土环境巨变,自身材质老化等内外因素所致,文物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毁。文物先要活下去,才能活起来。保护修复的主要目的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得文物可以恢复其原貌和价值,以便长期保存下去或者展览利用。怎么活?那就要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充分挖掘文物科学、历史、艺术价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技艺,指导现代生产生活。【详细】

大众网:“十四五”期间,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有哪些的重点工作呢?

一、规范管理,优化全省文物保护网络布局 健全制度规范,在项目评审、资金使用、修复技术、工作流程、档案管理等方面制定适合山东的、科学安全的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完成2000m2省级文物保护修复综合技术中心建设,早日发挥综合技术中心在全省网络体系中带头作用。加强对网络体系的管理,制定奖励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现有区域中心、工作站的自身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加大对社会力量的统筹管理,从项目申报、实施、验收等方面对具有修复资质的企业进行严格监管。【详细】

学校简介

  

  2015年2月12日,为进一步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做好馆藏及考古发掘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山东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成立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中心为山东省文物局所属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的有关工作,承担文物修复的研究、技术推广、学术交流工作,培养文物保护修复人才。中心内设综合部、总工办、有机质文物保护修复部、无机质文物保护修复部和分析检测部。这是山东省贯彻落实《博物馆条例》的又一新举措,此前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对加快推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
  山东是文物资源大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5万余处,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目前登录国有可移动文物268万件(套);现有馆藏文物182万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68677件,其中一级文物1.26万件。近年来山东高度重视馆藏及考古发掘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保护修复项目。但囿于历史原因以及专业技术力量分散等诸多条件限制,加之近年来大量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每年以数万件的数量增长,全省馆藏文物中1/3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亟需保护。成立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将有力整合全省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术和人才力量,全面实施文物保护修复工程。
  中心成立以来,在省文物局领导下,整合全省文物保护力量,通过自主实施、多方合作、招标委托等多种方式管理实施各类质地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预防性保护项目百余个。其中沂源金属、沂南纺织品、青岛书画、德州陶瓷等中心自主实施已结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受到与会国内文物保护专家一致好评。中心不断加强自身硬件建设,现已购置傅里叶红外显微光谱仪、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X射线探伤及CR系统、激光拉曼光谱仪、LIBS光谱仪、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激光清洗机等一批文物保护专业装备,投资额1500万元。中心将按照“国内一流、区域领先”的理念,建设7000平方米现代化的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
  在省文物局统一部署下,积极建设以“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为核心,地方重点博物馆为骨干,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全省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网络体系。现已批准成立地市级文物保护修复区域中心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站7处和科研基地1处。同时加强与国内外文物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交流,积极与漆木器、金属器、砖石器、彩绘陶器保护等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合作,筹建山东工作站。
  中心坚持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加快全省文物保护修复硬件建设,加快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加快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推广交流,不断完善全省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网路体系建设,做好全省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相关工作,推动全省文物保护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高清图集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