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常,现任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馆员,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考古专业,本科学历。先后担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党总支副书记,兼任中国考古学会两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合作导师等。   主要从事田野考古和研究工作,主持发掘五莲丹土、章丘西河、潍坊会泉庄、沂南县西岳庄、莒县大略疃、新泰市周家庄、莒南县东上涧、滕州大韩、曲阜鲁故城等20余个文物点。   主编出版《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山东卷》《新泰市周家庄东周墓地》《青铜器与山东古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护与传承视野下的鲁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传承与创新:考古学视野下的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青铜器、金文与齐鲁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6部著作,发表岳石文化、珍珠门文化、莒文化、山东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齐鲁文化的考古学解读等考古报告和研究文章50余篇。   研究方向:水下考古、商周考古、青铜器、东夷文化、齐鲁文化和传统文化。

大众网:“十三五”期间,中心主要取得了哪些成绩,都有哪些收获呢?

刘延常: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战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研究,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于2015年正式成立,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独立的省级水下考古研究机构,隶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为全额拨款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工作性质定位是承担全省水下文物的调查、保护、发掘和研究。中心成立后及时制定“十三五”规划,从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提高技术装备能力和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几个方面入手,形成了我省首个系统、全面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纲要。【详细】

大众网:能否为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水下考古的具体工作流程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呢?

刘延常:开展水下考古工作流程和田野考古类似,分为调查、探测、发掘、研究、保护和展示。但是在具体操作起来,却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差距,特别是涉及到水下发掘工作,这是在一个人类陌生、无法脱离专业设备而生存的环境中去获取考古资料和信息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我们开展水下考古工作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前期资料搜集阶段,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前期准备工作。做这些前期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将水下遗产点的可信度增强,分布位置范围缩小,这样便于我们开展下一步水下考古物探扫测,范围缩小,水上和水下的工作量和时间就会减少,这样既保障安全,工作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详细】

大众网:您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作为一名水下考古工作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吗?

刘延常:目前主要的培训是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的,随着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筛选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想成为一名水下考古工作者,首先一般都是考古专业的毕业生,要具有基本的田野考古能力和研究水平;然后就是个人身体素质,比如体检合格,特别是心肺功能和无传染性疾病,游泳200米,憋气潜泳和踩水等都要会。当然,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团队意识也比较重要。【详细】

大众网:咱们省内的水下考古有没有让您印象最为深刻的项目,您能为我们讲解一下吗?

刘延常:印象最深刻的水下考古项目有两个。印象深刻的第一个项目是我们中心刚刚确定发现的“威海湾一号清甲午沉舰遗址水下考古”项目,这个项目我们持续开展了4年。从2017年开始,我中心受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在更名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委托,开展威海湾清甲午沉舰水下考古物探扫测工作,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物探扫测工作,我们将威海湾内重要区域进行了全覆盖式探测,最终发现了疑似“定远舰”沉没点的迹象,将范围从一片海域缩小到某个具体的点上。【详细】

大众网:据了解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也参与过全国其他省市的水下考古项目,您能为观众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刘延常:全国水下考古是一盘棋,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各省的水下考古技术人员每年都会交叉外调协助开展水下考古工作,我中心人员每年都会有外派协助项目,我们曾协助海南开展过水下调查和西沙群岛调查、参与过福建平潭水下考古调查、广东上下川岛水下考古、南澳一号水下考古、浙江舟山水下考古、辽宁致远舰、靖远舰等甲午沉舰水下考古。5月上旬,我们就安排物探人员前往福建帮助做水下考古物探工作。【详细】

大众网:您认为水下考古工作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呢?

刘延常: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扩大,将考古研究领域扩大到了水下,提升了文物保护与学科发展理念,我们能够为推动考古学科发展、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为海疆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黄河文化带的建设,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贡献我们水下考古工作者的力量。   山东水域环境多样,水域面积广,是海洋大省,又有发达的内外流水系。海岸线长3345公里,沿岸分布7市33个县区;黄河横贯山东9市25县,全长628公里;京杭大运河贯穿山东5市18县,全长近570公里;内陆湖泊水库众多如微山湖、东平湖等。山东历史水系复杂,涉水用水治水历史悠久,水韵深厚,丰富的水域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山东厚重的涉水文化遗产。【详细】

大众网:“十四五”期间,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有哪些规划呢?

刘延常:针对学科发展需求和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国家文物局和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部署,经过反复讨论我们制定了“十四五”发展规划:突出中心的水下考古研究定位,推动考古学科建设,形成山东省涉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体系,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一是探索水下考古学科建设。水下考古环境复杂,不同于田野考古,目前水下考古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规程。“十四五”期间,积极尝试新方法和技术路线,探索水下考古操作规程,主动参与国家水下考古领域行业规范、标准制定等相关工作,建立健全水下考古学学科理论体系。【详细】

学校简介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位于济南市中区上新街51号,成立于1980年9月,2017年7月经省编办批复,由所变更为院,主要负责承担全省地下文物的调查、勘探、发掘、保护、研究等工作,承担全省石窟寺保护、研究、利用工作;承担考古成果的阐释、传播等工作,培养考古专业人才。具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田野考古团体发掘资质,13人具有国家文物局核发的田野考古领队资格。
  我院核定编制81人,目前在编在职59人,离退休职工27人,其中研究馆员5人,副研究馆员8人,馆员17人。另有部分编外聘用、考古技工、修复技工等人员。内设机构有办公室、行政科、第一研究室、第二研究室、第三研究室和技术资料室六个科室。
  共有党员42人,其中在职党员30人,离退休党员12人,下设3个支部,分为业务人员支部、行政后勤支部、离退休支部。
  2003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被山东省省直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山东省省直文明单位”,2019年被评为“省级精神文明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始终立足考古工作,扎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多项荣誉:2006年被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授予“省先进学会”,2008年被省直机关工委授予“先进单位”,2011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先进集体”,2011年被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授予“先进省级社团”,2011年被省直机关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被省人社厅、省文化厅、省文物局授予“先进集体”,2015、2016年被省直机关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被省文物局授予“先进集体”,2016年被济南市公安局授予“集体三等功”,2017年被省文物局授予“省直文物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2018年被中国考古学会授予“金鼎奖”,2018年被省直机关工委、省文物局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我院主持发掘考古项目多次入选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城子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城址被《中国文物报》评为七五期间和1990年全国双十大考古发现,章丘西河遗址、日照海曲汉代墓地、临沂洗砚池晋墓、高青陈庄遗址、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菏泽定陶灵圣湖大型汉墓发掘项目,分别获得1997年、2002年、2003年、2009、2010年、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滕州西孟庄龙山文化遗址2019年入选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高清图集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