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原创力量

文化济南 | 郑连根: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1

/ 04/06
来源:

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

手机查看

  郑连根,著名作家、学者,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特聘专家。主要著作有《极简中国史》、《春秋范儿》、《战国派儿》、《帝国青春期》、《先秦诸子》、《兼容并蓄长者风——蔡元培》等十余部,其中,《春秋范儿》获2015年全国优秀古籍图书普及奖,《极简中国史》获2017年全国优秀古籍图书普及奖,且版权已输出英、阿、俄、哈萨克等多语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近日,主持人专访了郑连根先生,就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如何从孩子抓起学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主持人:作为知名的中华传统文化专家,您是怎么看待当前深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国学热的?

  郑连根:中国传统文化受重视,这自然是好事。可是也必须承认,“国学热”中也有不少“虚热”的成分。我觉得不少人学国学最严重的误区,就是用力的方向错了。比如,有一些管理者学国学,美其名曰“学习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可实际上,他们多把关注点和注意力用在“如果用国学来管理下属”这个层面上,而不是“反求诸己”,用古人的智慧来矫正自己的言行。

  家长教育孩子也有类似的情况。不少家长督促孩子学习传统经典的热情很高,可自己却不肯学。用上述态度学国学,实在是对国学的误解、误用。中国的传统经典的核心理念一直是“内省”的而非扩张的,是“求己”的而非“求人”的,是“恕道”而非“霸道”。

  其次,“国学”的提法并不严谨,我更愿意称之为传统经典。中国的传统经典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内容可谓博大精深。面对如此丰富、厚重的文化传统,我们实在不宜做简单化、功利化的处理。一方面,传统经典里面确实饱含古人的智慧,值得今人继承、学习,这一点必须承认。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传统经典是产生在农耕时代的一套文化体系,其中的一些说法已经不适合今天“互联网+”的时代了。

  时代进步了,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个大方向一定要把握好。否则,在学国学的名义之下,就有可能出现复古主义的思潮。复古不但是不可取的,而且在根本上也是错误的。

  主持人:作为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的特聘专家,您认为大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

  郑连根: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肯定好处多多,比如开拓视野、修身养性、提升境界、淬炼人格等等。我觉得,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另一个关键意义在于文化传承。

  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优秀群体,传统文化要想在新时代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成功完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离不开优秀青年的积极参与。优秀的文化呼唤着优秀人才的加入,优秀人才的加入也会让优秀文化薪火相传。

  主持人:您一直倡导国学要从基础抓起、从孩子抓起,那么孩子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郑连根:我总结过学习文言文的十六字诀:化难为易、化整为零、日积月累、古为今用。这十六字诀也适用于传统经典的学习。

  其一,传统经典都是用文言文写的,产生的时代背景又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很不一样。这让很多初入门的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

  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家长或老师应该把传统经典的意思、背景及相关知识给学生讲清楚,降低学生理解经典的难度。这是“化难为易”。

  其二,传统经典卷帙浩繁,我们不能着急,想着“一口吃个胖子”,要一步步地来。我教孩子的经验是,每天学二三十分钟,学百把字的一段就可以。这样,一部经典,我们不求一次完成,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日积月累地来学,每一次学习的任务少,容易完成,孩子比较好坚持下来。

  其三,坚持很重要,日积月累会带来学习的加速度。刚开始,即便学得慢一点也没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不放弃,学习的速度就一定会得到提升,效果也会出来。我对自己的儿子,从幼儿园中班时起,我就教他学传统经典。我和他每天拿出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学习,我逐字逐句地给他讲解,然后带着他诵读。

  这样,坚持了不到三年的时间,我的儿子就学完并背下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等传统典籍。我觉得,用这种积少成多的方式学传统经典比较可行。

  其四,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用古人的智慧为今人赋能,让今人过得更好,而不是为了复古,把今人拉回到古代去生活。这个方向不能错。这叫“古为今用”。

  此外,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只闷头学传统经典,而不学习其他知识文化,这样的做法也不可取。可取的做法是,既学孔孟老庄,也学物理、化学,既要学好文言文,也要学好外语,要兼容并包,“学习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

  主持人:我想请您再展开讲一下,就是现在很多学生包括大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畏难甚至抵触情绪,您对此有什么建议或者方法传授给他们吗?

  郑连根:具体怎么学文言文,我在前面提到了“十六字决”,我认为那个方法还是可行的。我还要补充的是,要让更多人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地要求学习者,教育者也需要努力。

  比如,从事传统文化普及与教育的人,要用心探索出适合今人学习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和操作路径,通过扎实的研究与辛劳的实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不是仅仅喊喊口号,我个人的体会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在当前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转换。

  首先,在时间转换上,要完成从农耕文明下的史观转向互联网时代的史观,将中国传统文化所诞生的农耕时代文明转化为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资源,使之与当代生活相适应。

  其次,在空间的转换上,要由“从中国看世界”转为“从世界看中国”。随着中国的大国崛起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我们一定要有更高的国际视野,要有大局观。最后,在历史叙述的维度方面,要由传统的“道德伦理本位”转向“多学科渗透”。在农耕文明时代,由于科技和生产力水平低下,道德和政权的合法性相互捆绑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但是,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要在原有的道德伦理轨道之上,增添考古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更多的文化考量。以新的视角更好地理解中国是如何完成历史上的重大转型的。

  总之,若想很好地继承古人的智慧,我们的确需要在“扬弃”上下一番功夫,既要认真继承,还要勇敢创新。

  主持人: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首先想到的是您的3本专著《春秋范儿》、《战国派儿》和《先秦诸子》,从中可以看出您对先秦文化情有独钟。您认为先秦文化的魅力何在?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郑连根:德国著名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过著名的“轴心时代”的文化命题,他发现在公元前800——公元前200年这个时间段,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期间,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哲人。比如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出现了犹太先知们,古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佛,中国则出现了先秦诸子,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

  可见,先秦文化确实非常重要,堪称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那个时代在华夏大地上诞生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等众多的哲学思想,既是中国人对此前历史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又深刻地影响着后世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既是中国人在乱世里的一次思想大争鸣,又是中国人在治平之世的一次次文化回响。

  中国思想文化在先秦时期发生了转向。在先秦诸子之前,人们对神秘莫测的上天,只有敬畏、崇拜的份儿,是先秦诸子将关注的目光从“天道”转向了“人事”,使中国的文化从神学(也就是祭祀文化和巫术文化)转向了哲学。哲学代表的是一种理性思考,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觉醒。

  孔子就是典型的调和天道和人事关系的典型代表。他的经典表述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什么叫“尽人事,听天命”呀?你把人的各种潜能都充分地发挥出来了,这叫“尽人事”,尽了人事之后,你最后无论得到什么结果都无怨无悔了,因为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这个时候,你所得到的那个命运就是“天命”。

  “尽人事,听天命”,强调的是“尽人事”,因为只有尽了人事,所得之命才是天命。这样一来,就改变了巫术文化中人处于的被动状态。经过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孔子的一番解释,在“人事”和“天道”之间,人变成了积极的主动的因素,这等于说,人的命运并不是由上天控制的,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在自己的手里的。

  主持人:资深传统深度报道媒体人、文史类自媒体达人赵昀勍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臧文博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