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0
大众网
手机查看
前言:
在山东省辉煌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既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又有农商融合、兼容并蓄的运河文化;既有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又有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泉水文化。本文将带您走进山东四大名湖,细细品味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山东水文化。
一、微山湖
运河流经山东济宁微山县之后,进入了一段漫长、宽阔的自然航道。此段航道为运河的黄金水道,南北长120公里,东西最宽处达25公里,是一座由四处彼此相连的湖区构成的天然湖泊,名为南四湖。自南往北,依次为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与北五湖遥相呼应。四湖之中,以微山湖面积最广、名气最大,故又被统称为微山湖。微山湖水面辽阔,水域总面积达1266平方公里,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占山东省淡水总面积的45%,被誉为“鲁南明珠”、“齐鲁灵秀”。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悠长的演变过程,受地质构造运动、黄河屡次泛滥以及人工开凿运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南阳湖、昭阳湖、独山湖、微山湖自元末至明末相继诞生,于清朝同治年间连为一体,最终形成今日微山湖之规模。
微山湖之名的由来,缘于湖中有座名为微山的小岛。岛屿长6公里,宽3公里,面积仅9平方公里,却是微山湖中最大的岛屿。在微山湖尚未形成之前,微山曾为一座小山丘,自山丘周围成湖之后,微山随之变为一座湖岛。微山之所以得名,不是因为它面积很小,海拔不高,而是由于这里埋葬着殷商时代的一位仁者贤人。这位在此长眠了3000多年的仁贤不是别人,正是笔者的始祖——微子。
微子,又称微子启,微为其封地名称,子为其姓,启为其名。子启出身相当高贵,为商王帝乙的长子,是商纣王子受同父同母的亲大哥。然而,子启出生之时,其母尚为妾,故被视为庶出,虽为长子,却不得嗣位。在其母由妾晋升为妻之后,又生子受,是为嫡出,遂被立为太子并继承王位,而子启则被封于微地(今山西省潞城县),自此之后,始有微子之名。
与子受相比,身为长兄的微子更有才华、更有能力、更有贤德,更能胜任商王之位。可是,国有礼法,家有成规。在子启眼中,没有什么东西比宗法更为神圣,没有什么东西比兄弟亲情更为宝贵。因此,在子受继位后,宅心仁厚的微子并没有因为王位旁落而对兄弟有所忌恨,没有选择与兄弟同室操戈、手足相残,而是决定同箕子、比干一起一心一意、尽心竭力地去辅佐兄弟治理国家。
然而,执政之后,子受的表现的确让人大跌眼镜,堕落成了那位沉湎酒色、暴虐无道、穷奢极欲、荒于朝政的纣王(意为“残害忠良的君主”)。对此,微子看在眼中,忧在心中。虽曾屡次劝谏兄弟改邪归正,然而每次纣王都充耳不闻。看来纣王已无药可救,殷商王朝已病入膏肓,正走向一条不可逆转的覆灭之路。然而,国可破,宗庙不可毁。于是,微子带上祖先的灵位和祭器,离开殷都,远走他乡。
武王伐纣克殷之后,微子一行携带着祭器、茅草(祭祀时作沾酒之用)和羊群,风尘仆仆地赶至周军军营。只见微子袒胸露肉,两手缚在身后,匍匐跪地,谢罪求告。殊不知,微子以尊贵之躯,伏于敌人面前,绝非是为了自己苟且偷生,却是为了保存殷商之祀,为了保全殷商遗民。如此大仁大义之举,世间能有几人可为?微子屈尊以求大义的行为令周武王颇为感动,乃“亲释其缚,复其位如故”(西汉·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墟(今河南安阳)。
武王死后,一心做着复国大梦的武庚趁成王年幼之机发动叛乱。经过三年的艰苦战斗,掌管政事的周公终于将叛乱平定,因感于微子对周朝忠心耿耿,遂封其于宋国(都城在河南商丘,为商族发祥地),管理商朝遗民,奉守商人宗祀,并准用天子礼乐祭祀祖先。仁德、贤明的微子深受人民爱戴,国人忠于朝廷,以国为荣。宋国共传36代,历时700余年。战国末年(前286年),宋国为齐国所灭,宋国遗民多以故国之名改作姓氏,而微子作为宋国开国国君,遂成为宋氏开姓始祖。微子死后,葬于宋国境内的一座风光秀美的小山,是为微山。
站在微山岛上,环望四周,湖色美景尽收眼底。碧空如洗的蓝天、悠悠飘扬的白云、炊烟缭绕的小岛、郁郁葱葱的树林、碧波荡漾的湖水、白帆点点的渔船、随风摇曳的芦苇、一望无际的荷花、逍遥游弋的鹅鸭、追逐嬉戏的鱼群、展翅飞翔的小鸟,共同编织出了一幅精美绝伦、令人沉醉的山水画卷。
画卷之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无疑是那片“碧如玉、红似火、粉如霞、白若雪”的万顷荷花了。千百年来,荷花被视为“花中仙子”,并以其优美的身姿和“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而为世人所钟爱。若要观赏荷花,有“中国荷都”之美誉的微山湖,应当是游客的不二之选。无论是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初夏,还是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夏,或是在“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的深秋,微山湖都会给游人以不同凡响的别样感受。有诗赞曰:“黄山归来不看岳,微山归来不赏荷。”
画卷之中,最让人垂涎欲滴的当是微山湖的鲤鱼了。与别处的鲤鱼不同,微山湖鲤鱼的嘴上多长了两根短须,看上去好似具有四个鼻孔,故被称作“四孔鲤鱼”。相传,乾隆皇帝乘龙舟沿运河巡幸江南时,路过景色秀丽的微山湖,忽见湖中有一群红尾鲤鱼在追逐戏游。乾隆兴致顿起,当即令人捕捞数条,却发现这些鲤鱼竟有四个鼻孔。惊诧不已的乾隆皇帝立刻下令传来一名渔民问清原委,一位老渔翁应召而来,机智地回答道:“此鱼乃微山湖名产,它有四个鼻孔,象征着当今四海升平,天下太平,此乃圣上之功、百姓之福也。”闻听此言,乾隆皇帝龙心大悦,重赏老翁,并立即命御厨烹食,却发现口味竟是如此鲜嫩,虽海参鱼翅亦不能及。自此之后,微山湖鲤鱼美名远扬,身价倍增,并作为贡品,岁岁晋京。直至今日,在微山湖地区,四孔鲤鱼一直是民间传统的吉祥物。在渔民心中,鲤鱼的四个鼻孔分别代表吉祥、如意、平安、富贵,蕴含着他们纯真朴素的理想和追求。无论婚丧嫁娶,还是宾朋宴席,或是走亲访友,都少不了四孔鲤鱼的身影,真是“无鲤不成礼,无鲤不成席”。
画卷之中,最使人回味悠长的应是这里特色浓郁的人文风情。微山岛上,长眠于此的不仅有微子,还有两位贤者,一位是因“子鱼论战”而名垂青史的目夷,另一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南阳岛上,矗立着一座古镇,名为南阳古镇,曾经享有“运河四大古镇”之美誉;微山湖畔,渔民们以船为家,以湖为生,世代延续着传统的劳作方式和生活习俗;微山湖东岸,有一座乡镇,名为马坡镇,这里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誉的梁祝化蝶故事的发源地;芦苇荡中,“铁道游击队”、“运河支队”、“微湖大队”等多支革命武装于此出没,谱写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抗日传奇,而那首脍炙人口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让微山湖一夜之间名闻天下……
日薄西山,泛舟湖上,沉浸在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旖旎风景之间,陶醉于蛙鸣莺啼相和而成的纯美音乐之中。眼前,落日的余晖静静地洒落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之上;耳畔,蓦然间依稀传来那首撩人心弦的美妙旋律:“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二、东平湖
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西部,坐落着一处三面环山、山水相映的巨大天然湖泊,名为东平湖。其湖区总面积627平方公里,常年水面面积12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作为黄河下游唯一一处自然湖泊,东平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颇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早在春秋时期,受地质构造运动的长期作用,在今菏泽市巨野县东5里处,出现了大片低矮的洼地,黄河、济水、汶水等诸河之水汇集于此,形成了一处南北长300里、东北宽100余里的大型湖泽,名为巨野泽(或大野泽),这便是东平湖的雏形。由于黄河屡次决口,泛滥成灾,滚滚洪水猛烈注入巨野泽,使其水面持续扩大,而伴随洪水而来的大量泥沙又不断淤积,致使巨野泽的位置逐渐向北推移。至五代后期,巨野泽的中心移至今济宁市的梁山,遂形成了“山排巨浪,水接遥天”、“周围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巨型湖泊——梁山泊。
金代,因黄河改道南行,以致济水湮没,梁山泊逐渐干涸,大部分变为田地。元代,由于黄河又多次决堤,梁山泊又一度水势大涨。元末明初,梁山泊因为失去黄河水源补给,出现大面积干涸,最终退缩为南北两个小型湖泊:南湖位于南旺镇境内,称作南旺湖;北湖位于安民山脚下,称为安山湖。明永乐九年(1411年),随着会通河(明代临清会通镇至徐州夏镇之间的运河)的疏浚和南旺分水枢纽的修建,南旺湖(已细分为南旺湖、蜀山湖、马踏湖三湖)、安山湖又成为运河之畔用来分水济运的重要水柜。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北徙,滔滔河水灌入安山湖,“旁溢四出,纵横数十里,民田汇为巨泽”(清光绪《东平县志》)。因湖水淹没之处均在东平县辖区,遂始有“东平湖”之名。随着运河的断航,南旺诸湖不仅彻底失去了其运河水柜的作用,而且因长年疏于保护而逐渐干枯,直至完全消失;而东平湖由于有汶河之水补给,从而成为梁山泊的唯一遗存水域。
建国之后,为了加大黄河下游洪水的防御力度,人民政府将东平湖确定为黄河自然滞洪区,修筑并加固了沿湖堤坝。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了防止特大洪水灾害,人民政府在自然滞洪区的基础上,修建了由一级湖区和二级湖区构成的东平湖水库。如今,东平湖除承担防洪功能之外,还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枢纽角色。它是南水北调东线上的最后一座蓄水湖,因其海拔最高而享有“天池”之美誉。
东平湖碧波荡漾,山水一色,杨柳依依,粉荷满池,菱芡铺绿,芦花飘飘,风光无限旖旎。东平湖的中心矗立着一座小岛,名为湖心岛,其最高点上原有一座凉亭,名作洄源亭,为唐代著名文学家、时任东平郡太守(相当于地级市市长)的苏源明所建。一次,苏源明邀请濮阳、鲁郡、济南、济阳四郡太守来此饮酒赏景,吟诗作乐,共叙同僚之谊。酒至尽兴之时,苏太守诗兴大发,高声吟唱道:“小洞庭兮牵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牵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陉……”自此之后,东平湖便享有“小洞庭”之美名。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辙曾夜过梁山泊,为小洞庭的美景所陶醉不已,挥笔写下了“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桨声”的美妙诗句。
东平湖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更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其中以水浒文化最为闻名、最具特色。作为水浒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曾孕育了一个个家喻户晓的水浒英雄,这里曾上演了一幕幕令人荡气回肠的水浒传奇,这里也留下了一处处弥足珍贵的水浒遗迹。
东平湖中的湖心岛,又名土山岛,如一叶方舟,飘荡于碧波之中。因“山无险岩状,所生草木,随日无影”(清道光《东平州志》),故又称无影山。北宋时期,山下水洼遍布,港汊纵横,苇蒲蔽日,遂成为水浒英雄的最初根据地,这里便是《水浒传》中的蓼儿洼。相传,晃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雄等七位头领智取生辰纲之后,为了躲避官府缉捕,便来到这座适于藏身的土山岛,并在此结拜聚义,掩藏宝贝,惠泽乡民,故土山岛又名聚义岛。晃盖不幸殉难之后,依其遗愿葬于此岛,魂归蓼儿洼。岛上原有一处寺庙,名为观音堂,为纪念生性喜爱梅花的晃盖首领,人们将其易名为藏梅寺。
东平湖西岸有一座小村庄,名为石庙村,原名石碣村,是为水浒水军头领阮氏三雄的故乡。这三位兄弟虽靠打渔为生,却都练就一身好武艺,素来不畏强暴,杀富济贫,行侠仗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吴用闻听他们的英勇事迹之后,颇为激动,遂数次来到石碣村,邀其共谋劫纲大计。在智取生辰纲之后,阮氏三兄弟与众头领义结金兰,离开家乡,共赴梁山,与诸位兄弟一道,风风火火闯九州,成为梁山一百单八将中响当当的英雄人物。如今,石庙村中居民,多为阮氏三雄后代,他们不仅以阮氏后裔为荣,而且仍然保留着祖先的遗风余韵,比如善水中捕捞、喜舞枪弄棒、好饮酒豪放等等。
东平湖东岸有一座小村庄,名为罗庄村,这里是中国章回小说鼻祖、中国古代小说巨擎罗贯中的故里。因自幼生活在梁山泊之畔,从小对就梁山好汉的故事耳濡目染,再加之自己天性明敏,博览群书,遂于明初创作了一部举世名著、旷世奇书,名为《水浒传》。然而《水浒传》一经问世,却在朝野上下引起一片震动。刚刚靠起义登上皇帝宝座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其根基未稳之时,却横空出现了这样一部不合时宜的反书,不由得大发雷霆,怒斥作者罗贯中大逆不道,欲除之而后快。因此,面临满门抄斩之危的罗氏家族,不得不离开祖籍罗庄,远走他乡。于是,罗庄虽以“罗”姓命名,但至今村中仍无一人姓罗。
三百里水泽,八百里水泊,运河之水柜,黄河之水库,万顷碧水之秀,堪比洞庭之美,这就是水浒梁山泊,这便是水韵东平湖。
三、大明湖
在济南城区中央、老城区北部,有一处面积较为辽阔的城内湖泊,名为大明湖。湖泊由附近的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子等诸泉汇流而成,面积为58公顷,水深2至4米,被称为“中国第一泉水湖”。它与趵突泉、千佛山一起构成济南三大名胜,素有“泉城明珠”之美誉。
大明湖是繁华都市中一处难得的大型湖泊,其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北魏至唐代末年,为大明湖的萌芽阶段。据《水经注》记载,在济南老城西北一隅有一片水域,名为历下陂(陂者,池塘也),面积不大,水位较浅,这便是大明湖的最初形态。在历下陂之南、老城西南侧,有一处宽阔的水域,由趵突泉等众泉汇集而成,因其西侧有大明寺而取名为大明湖。然而,此大明湖,与今日之大明湖无任何关联,故被称为古大明湖。在历下陂以北,还有一处开阔的水域,因湖中多莲花,故名莲子湖,是为今日之鹊山湖。莲子湖和古大明湖均为当时济南著名的游览胜地,而历下陂却只是一处默默无闻的小池塘。
唐朝末年,为大明湖的雏形阶段。唐元和十五年(870年),济南老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工程,自护城河至今大明湖北岸一带修筑了高大的城墙。城墙修好之后,在城内北部、西部因挖地取土形成了大片低洼之地,而城内诸泉之水因受城墙阻隔不能流出,遂汇聚于此,形成湖泊,这便是今日大明湖之雏形。
北宋时期,为大明湖的发展阶段。自大明湖形成之后,其水域不断扩大,至北宋时几乎覆盖老城的北部地区,几占城区面积的1/3。然而,由于济南地势南高北低,伴随着大明湖水面的扩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南水北泄的水患危机。为此,北宋朝廷开始着手整治大明湖,其中以曾巩在任期间的治理规模最大、最为闻名。为调节大明湖水位,宣泄城内积水,在其北部修建北水门(此门现为济南老城北门),加筑水闸。自北水门至湖泊南岸,修建了一条贯穿南北、堪与杭州西湖苏堤齐名的长堤,名为百花堤,将湖一分为二,分别为东湖和西湖。除此之外,还修筑了许多具有观赏功能的亭台楼阁(如汇波楼、北渚亭等)、轩榭廊桥。自此之后,大明湖不仅拥有“西湖”之称谓,而且成为一处重要的游憩之地。
自南宋之后,为大明湖的地位提升阶段。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献城降金的伪齐王刘豫在济南城北开凿小清河,导水东流,以资盐运。作为小清河的重要水源,北郊的莲子湖水被源源不断地导入渤海,再加之泥沙沉积等因素的影响,其湖面面积逐渐缩小,而城西的古大明湖水位也由于各种因素不断下降。于是,莲子湖、古大明湖逐渐失去了其游览胜地的地位,渐渐为西湖所取代。而正是在南宋时期,西湖不仅取代了古大明湖的地位,也取代了它的名字,被正式命名为大明湖。其后,大明湖又历经元、明、清等时期的整修、治理,最终成就了大明湖今日之地位。
千百年来,大明湖即以“四怪”而闻名于世。前两怪为“恒雨不涨,久旱不涸”。由于大明湖北岸设有北水门,每逢连绵阴雨时,湖水便从此门排出,因而不会形成积水上涨现象,这便是所谓的“恒雨不涨”。又因大明湖为诸泉汇流而成,水流源源不断,且其湖底是由质地细密、不会透水的火成岩构成,故而湖水不会因长期干旱而出现干涸现象,这便是所谓的“久旱不涸”。
后两怪为“蛇不见,蛙不鸣”。大明湖风景秀丽,水鸟众多,对于蛇类来说,这可是一种极其恶劣的环境,很难在此生存,这就是所谓的“蛇不见”。大明湖水源为众泉之水,水质清凉,长年恒温18℃,这种温度对青蛙来说却不是一个好的消息,因为青蛙在这种条件下不可能发情,也不会鸣叫,这便是所谓的“蛙不鸣”。
关于后两怪,当地还流传着一则传说。相传,乾隆皇帝巡幸江南,路过济南,在游览了千佛山、趵突泉等名胜之后,最后来到大明湖。真龙天子御驾来临,不仅平民百姓欢天喜地,连湖里的青蛙和蛇也欢呼雀跃,载歌载舞。旅途劳累的乾隆本想好好在此休息一番,却不想被这喧闹之声吵得心烦意乱,焦躁异常。于是,难以入眠的乾隆皇帝大笔一挥,下了一道圣旨:“大明湖内不准再有青蛙鸣叫,大明湖内不准再有蛇虫爬行。”自此之后,青蛙变得哑口无言,蛇虫则消失得无影无踪。
然而,大明湖最令游人销魂之处,却不是明湖四怪,而是其如诗如画的风景。大明湖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色杨烟,夏挹荷浪,秋容芦雪,冬泛冰天。春天,当南部山区的积雪尚未化尽之时,大明湖畔的柳树却已悄然抽枝发芽。有诗赞曰:“千树垂杨烟漠漠,半城春水碧粼粼。”(清·任弘远:《雨霁湖上小饮》)盛夏,湖上鸢飞鱼跃,荷花满塘,岸边杨柳依依,香风阵阵,是济南最为理想的避暑之处。有诗赞道:“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北宋·曾巩:《西湖纳凉》)秋日,湖中芦花飞舞,水鸟翱翔,诗意浓浓,韵味绵绵;冬季,湖面银装素裹,冰封数尺,格外妩媚,分外妖娆。大明湖四季之山色湖光,叫人应接不暇,让人赏心悦目。
济南自古即有八处著名的景观,号称“济南八景”,分别为锦屏春晓、趵突腾空、白云雪霁、鹊华烟雨、佛山倒影、汇波晚照、明湖泛舟、历下秋风,其中后四处景观均可在大明湖觅其踪影。清嘉庆九年(1804年)七月十五日,时任山东学政(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的刘凤诰因任期已满奉召回京,其恩师铁保(时任山东巡抚,相当于山东省省长)于大明湖的小沧浪亭亲自为他设宴送行。沉醉于佛山映水、风月无边的美景之中,即将离别的刘凤诰于动情之处吟诵了一副脍炙人口的不朽名联,将大明湖的秀美景致描绘得淋漓尽致。
楹联如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四、东昌湖
聊城市地处山东省西部,被誉为“江北水城·运河古都”、“中国北方的威尼斯”。城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湖水相连,城湖相依,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美丽画卷。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穿城蜿蜒而过,城区中央有一座水面辽阔的湖泊与运河之水相连通,如一颗硕大的璀璨明珠镶嵌在运河之畔,这座湖泊就是堪与杭州西湖齐名的东昌湖。东昌湖水质清澈,波光潋滟,水深3至5米,水域总面积6.3平方公里,略小于杭州西湖,为目前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内人工湖泊。
东昌湖,原名护城河、环城湖,始建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为加强东昌古城的防御,北宋政府下令在古城四周掘地取土修筑城墙及护城堤,城墙之外因之形成护城河,河面宽约四五十尺,宛如一条美丽的玉带环绕在古城周围。熙宁九年(1076年),北宋政府重修护城堤,护城河面积随之扩大。明清时期,护城河又得到了进一步地修缮和加宽,水源由运河调剂。清朝末年,因运河河道淤塞,护城河水源曾一度断绝,逐渐干涸,直到1935年运河重新疏浚后,护城河方重新有水源补给,并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水面。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坚持“挖沟排污水,修闸引清流,建造人工湖,鱼藕齐发展”的原则,对护城河进行了综合治理,遂成今日之规模,并于1995年将其改名为东昌湖。
位于东昌湖中心的东昌古城,最初修建于北宋淳化三年(992年),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古城呈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公里,布局严整规则,以光岳楼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四条笔直宽阔的主干道。城内大街小巷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将古城描绘成一张巨大的棋盘,随波荡漾。
古城设城门四座,上筑门楼,外设瓮城,除北翁城外,其他三座翁城城门均为扭头门(城门并非正对大路,而是拐了一个弯设在侧面,相当具有隐藏性)。远远望去,东昌湖怀抱中的古城又宛若一只从水面上展翅欲飞的凤凰,南门东向如凤头,东、西两门南向如凤翼,北门北向似凤尾。于是,聊城古城又有了一个颇为美丽的名字——凤凰城。而关于凤凰城之名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一个家喻户晓的凄美传说。
相传,聊城地区在很久以前生长着一片一望无垠的梧桐林,林中有棵粗若碾盘的梧桐树,树上住着一对凤凰,恩恩爱爱,心心相印,统领林中百鸟。一天,林中突发大水,随之而来的是一条来自东海的黑色恶龙,见此处树木葱葱,百鸟争鸣,欲据为己有。在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斗之后,雄凤不幸战死,已身怀六甲的雌凰只好强忍悲痛逃离此地。鸟王一走,百鸟俱散,昔日鸟语花香的祥和景象一去不返,空余一片湖水,无边无际,人称东州湖。
一日,这里的州官来到东州湖畔,凝视着浩瀚无际、清澈透明、芦苇丛生的湖水,一个念头瞬间闪入脑海——若在这湖泊中央修建一座宏伟的城池,那该是多么体面的一件事情啊。主意虽然已定,然而要在深水之中修建城池却非轻易之举,非凡人力所能及,必需能人相助。这天,官府里来了两位毛遂自荐的青年,老大名王东,老二名王昌。州官闻之大喜,尊为上宾,因为就在几天之前有只凤凰仙鸟曾托梦于他,告知有王东、王昌俩兄弟会前来助他一臂之力。原来,这兄弟二人不是别人,正是那只雌凰的两个苦命儿子。
在兄弟二人的规划、指挥下,修筑城池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万事俱备,只差工料。就在工程正式开工的这天,只见湖面上驶来了一队队载满工料的巨船,船上却不见船工,仅靠凤头大帆,乘风破浪。船队上空,一只雌凰高歌翱翔,为船队引路领航。九九八十一天之后,一座方方正正、雄伟壮观的城池赫然矗立于万顷碧波之上。人们将此城命名为凤凰城,以纪念凤凰在建城中的功绩。
就在人们紧锣密鼓地修筑城池的时候,久踞深湖的黑龙回了一趟老家。探亲回来之后,发现自己的地盘之上竟然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了一座巨大的城池,顿觉人格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勃然大怒的黑龙立即兴风作浪,欲将新城摧毁。霎那间,天空中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湖面上狂风四起,惊涛骇浪,凤凰城在水中摇摇欲坠。在这紧要关头,身负血海深仇的王东、王昌兄弟应时赶到,与黑龙展开了一场猛烈的肉搏战。一个时辰之后,多处受伤的黑龙不敢恋战,遂钻入水底,扒出一条水道,逃往东海。然而,从水道之中却冒出了滚滚激流,水面急剧升高,凤凰城危在旦夕。在这危急时刻,兄弟二人未加任何思量,义无返顾、毅然决然地潜入水底,用自己坚强的身躯将水道口牢牢堵住。一切瞬间又归于平静,凤凰城保住了,百姓得救了,而兄弟二人却永远地沉入了水底。于是,为了缅怀二王兄弟献身保城救人的高尚行为,人们又将凤凰城称作东昌城。
有意思的是,非但东昌古城与凤凰颇有渊源,而且环绕古城的东昌湖也与凤凰有着不解之缘。静若处子的东昌湖又名凤凰湖,其中隐含着另一段与凤凰有关的传奇故事。据传,在很早以前,聊城一带一连下了十多天的倾盆大雨,百姓生灵涂炭。适逢玉皇大帝夫妇率领童女云游至此,看到此情此景,不禁忧愁满面,忧心忡忡。随行人员中有一位美丽善良的雌凰仙女,主动向玉帝请命,愿意下界排除水灾,挽救苍生。在得到玉帝的允许后,雌凰仙女下凡至人间,率领众人挖湖修堤,以蓄积洪水。不久之后,湖泊修成,水患解除,人们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生活。
雌凰仙子在凡间待得时间久了,不免动了凡心,看上了一位名叫胡存龙的青年。虽然家境贫穷,但胡存龙为人正直,待人忠厚,勤奋好学,志向高远,遂赢得美人心,抱得美人归。春光明媚之际,夫妻二人骑马踏青,游玩于湖光碧影之中,逍遥快活,自由自在。然而,毕竟天地有别,人神殊道,从雌凰仙子动情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段爱情将会是一场悲剧。当王母娘娘获悉雌凰私嫁凡人的消息之后,大发雷霆,责令她返回天庭接受惩罚。雌凰仙子手捧宝珠(召回天界的信物),凝望着心爱的丈夫,泪如雨下,心如刀绞,因为这一去必定将是永别。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挣扎之后,她最终选择了坚守爱情,哪怕是只有一天的厮守。
得知雌凰仙子竟敢违背自己的命令,怒不可遏的王母娘娘施用法术,将雌凰化为一尊石凰。肝肠寸断的胡存龙,为了守护他们忠贞的爱情,每天都陪在石凰身旁,久而久之,亦变作一尊石凤。为了感激雌凰仙子的救命之恩,人们将雌凰仙子修筑的湖泊命名为凤凰湖;为了纪念这段坚贞的爱情,人们在湖中小岛建立石亭,将两尊石像置于其中,并将其命名为凤凰亭。
除了凤凰湖这个美好的名字之外,东昌湖还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胭脂湖,缘于《聊斋志异》中的一则名为《胭脂》的故事。故事梗概如下:胭脂是一位清秀可人的少女,经常来到东昌湖畔梳妆打扮、洗衣浣纱。一次偶然的机会,胭脂与英俊潇洒的秀才鄂秋隼不期而遇,两人一见钟情,互生爱慕之意。谁料天降大祸,胭脂的父亲不幸在家遇害,手中紧紧攥着一只绣花鞋。于是,这对青年男女就作为最大的嫌疑人,卷入了这桩由一只绣花鞋引发的杀人命案,并且饱受牢狱之苦。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来聊城视察的山东学政(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施润章明察秋毫,见此案蹊跷无比,亲自主持重审,终使案情真相大白,并洗清了二人的不白之冤。最后,审错此案的县令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亲自做媒,将胭脂嫁与鄂秀才,有情人遂终成眷属。
动人的爱情故事、感人的神话传说、悠久的历史文化将烟波浩淼的东昌湖妆扮成一位秀外慧中、绰约多姿的美丽女子,从而使“南有西子,北有东昌”的美名誉满天下。
南有杭州西湖美,北有聊城凤凰媚。
南有天堂西子秀,北有水城胭脂香。
(转载)
作者简介:
宋立杰,1982年生,山东沂水人,现为聊城大学旅游系主任、副教授。本文原载于《山东水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该书PDF全文下载链接地址:https://pan.baidu.com/s/1nEMxV6K9ydY_UHgdzt0fEw ,提取码:88tv)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