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云头峪:昔日红色堡垒村打造全国红色教育基地

2019-08-26 09:54:00来源:大众日报作者:田宝宗 解晓通

  昔日红色堡垒村,今朝中国传统村落,又将全力打造全国红色教育基地

  云头峪:小山村谋变

  8月13日,大雨冲刷过的沂水县夏蔚镇云头峪村草木如新、满目青翠,山峪上的雨水依山势潺潺流下,在老街上形成一道道涟漪。

  云头峪最高峰名为“云头山”,峰顶有一巨石耸立,如一把钢锥直刺云天,又称“锥子崮”。在较平的峪底,散落着11个自然村,这就是云头峪村,村名得于山峪。

  记者走进村内,层层台阶或升或降,显得古朴而错落有致。房屋和院落随着地势的变化,呈现不同的方位。来到大众日报印刷所旧址,工人们正在墙头拉起白线,挑选形状合适的石块,按照旧址提升方案,修复小院的院墙。完工后,这处旧址将作为大众日报红色印刷博物馆重新面世。

  和村里其他院落一样,这里的院墙使用的是沂蒙山区一种传统的砌墙方式——“干插墙”,不使用石灰或水泥,仅依靠石块之间的错缝勾连,将墙面连成一个整体,使其历经百年风雨而屹立不倒。在低矮的东偏房里,陈列着大众日报当年使用过的印刷机与铅字印模。村党支部书记王付永说:“这面干插墙,不只体现了沂蒙人民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还是当年军民团结的革命精神写照。”

  云头峪村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堡垒村。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首份报纸就诞生于该村。1938年8月,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创办一张能够宣传贯彻党的抗战主张和政策,动员和鼓舞全省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报纸,于是一个30余人的印刷所随着省委机关迁到了沂水,在云头峪村开始筹建报社印刷厂。村民刘茂菊,将自己的婚房借给大众日报使用。

  在克服重重困难后,1939年1月1日早上,4000份大众日报创刊号面世。云头峪村民、交通员张之佩,穿着蓑衣、挑着报纸,快速送到王庄营业部,营业部又火速分发出去。从此,张之佩每隔三天就会风尘仆仆地挑担送报,有时还要穿越敌人封锁线,不仅吃苦受累,而且屡次历险。

  战争年代,大众日报在沂蒙深山出版,就靠交通员们越过千山万水,冲破种种艰难险阻,将报纸发往全省各地、大江南北和革命圣地延安。仅云头峪村先后就有12人直接参加报社工作,其中张之佩四兄弟一门就有9口。1942年,身强体健的张之佩因长期劳累,患了腹泻症,在沂南辛庄去世,年仅49岁。战争年代,大众日报共有530多位同志壮烈牺牲,其中340多位是交通员。大众日报是一张用烈士鲜血染红、深植红色基因的报纸。

  云头峪村的大众日报创刊旧址受到了各级重视。云头峪村无偿让出两间旧房用作大众日报创刊旧址陈列馆,还专门成立了保护小组,制定了保护措施,将原印刷厂办公室、印刷和装订车间四间民房,恢复原样重点保护。沂水县政府将大众日报创刊旧址确定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制作树立了重点文物保护标志碑,并拓宽和整修了通往云头峪村的道路。6月20日,住建部公布了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凭借大众日报印刷所旧址等革命遗迹,云头峪村成功入选。

  王付永对记者说:“大众日报创刊地、红色堡垒村、中国传统村落,云头峪村的招牌是越来越硬,但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让这些‘金招牌’变成村民的‘金饭碗’,我们还没破题。”

  战争年代,沂蒙老区人民与大众报人同进退、共患难,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乡亲为保护这张报纸献出宝贵生命。大众日报植根大众,服务大众,深受沂蒙精神滋养,以传播沂蒙精神为己任,又是沂蒙精神的参与者、创造者、实践者。大众日报从未忘记曾为报社作出巨大贡献的创刊地,投入大量资金,先后为村里修路、盖房、建蓄水池、援建希望小学。2008年,还为村里打出了第一眼水井,结束了村民祖祖辈辈喝“地窖水”的历史。

  8月7日,冒着蒙蒙细雨,一队大众报人来到云头峪村,在大众日报第一任总编辑匡亚明墓地前,敬献花圈、鞠躬致意,看望慰问印刷所旧址房东的家人狄元梅老人,就沂蒙精神红色教育基地进行调研。

  大众报业集团还计划在云头峪村建设沂蒙精神红色教育基地,将其打造成面向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和新闻界的红色教育基地,推进对沂蒙精神的教育传承,使沂蒙精神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时代精神。目前,项目建设的相关工作已经展开,预计于2020年下半年完工。(通讯员 田宝宗 解晓通)

  责任编辑:陶婷

初审编辑:陈新

责任编辑:陶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