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08 14:38:00 作者: 来源:户外探险网
库布其沙漠
图/文:狐火
引子
“塔拉”——在蒙语里是“草原”的意思!这个名词解释送给此行的领队,我亲爱的朋友——石头!内蒙太多地名的后缀都有着“塔拉”二字,我们在包头询问过很多人,都笑答不知,在成功穿越库布齐沙漠之后,离开包头返回武汉之前,石头说:“我一定要搞清楚‘塔拉’是什么意思”!
4月24日还在QQ里与准备跟我一同前往神农架的小穆聊天,说:“石头正在游说我跟他去库布齐。”他说:“你不是与我一同带队去神农架吗?”我半开着玩笑说:“要不,我们一起去沙漠吧?!”他当时就很果断地拒绝了我的邀请,而我却经不起诱惑地于28日推掉了一大堆想去神农架的朋友,并定下5月1日上午8:08分“汉口——包头”的火车票。目的地:库布齐。最终成就了这次终身难忘的沙漠之旅……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脊线的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部分地区。西、北、东三面均以黄河为界,地势南部高,北部低。南部为构造台地,中部为风成沙丘,北部为河漫滩地,总面积约145万公顷,流动沙丘约占61%,形态以沙丘链和格状沙丘为主。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区,气温高,温差大,气候干燥,年大风天数为25—35天。东部属于半干旱区,雨量相对较多;西部属于干旱区,热量丰富;中东部有发源于高原脊线北侧的季节性川沟十余条,沿岸土壤肥力较高;西部地表水少,水源缺乏,仅有内流河沙日摩林河向西北消失于沙漠之中。沙漠西部和北部因其地靠黄河,地下水位较高,水质较好,可供草木生长。库布齐沙漠里植物种类多样,植被差异较大。东部为草原植被,西部为荒漠草原植被,西北部为草原化荒漠植被。主要植物种类为东部的多年禾本植物,西部的半灌木植物,北部河漫滩地碱生植物,以及在沙丘上生长的沙生植物。在北部的黄河成阶地地区,多系泥沙淤积土壤,土质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是黄河灌溉区的一部分,粮食产量较高,向来有“米粮川”之称。。“库布齐”在蒙语里的意思为“弓上之弦”。整个沙漠景观壮美,风光独特。西南面700里黄河宛如弓背,迤逦东去的茫茫沙漠宛如一束弓弦,组成了巨大的金弓形。因此而得名。
出行
这次共同穿越的伙伴除了领队石头,还有扎西,烟,仗剑,绿茶,我以及刚从稻城亚丁转山完毕,连夜赶往包头的小妖。一行七人,犹如库布齐里的那“七滴眼泪(七星泉)”,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在这片沙漠里熠熠生辉。
经过列车29小时的昼夜奔袭,我们于5月2日中午13:10分到达了包头。(包头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故又有鹿城之称。)出站后,石头很快地就在距离火车站200米的铁道宾馆里,以50元一间房,L形通铺的标准安置了我们全体人员。事实证明:这里绝对是物超所值的。因为当我们从库布旗辗转返回包头时,很一致地再次选择了它。
宾馆服务员告诉我们,出门右转200米内的一排门面里,有一家“英华酒家”,不仅价廉物美,而且味道不错。我们兴奋地冲了过去。北方菜一向以盘大量足著称,这里也不例外。虽说菜单上各菜的标价并不象传说中的便宜,可看看邻桌桌面上的大菜盆,还是很让人期待的。
果然,我们点了一百元不到的四样菜,那份量看得人心花怒放,六个人吃得撑撑的,还剩下很多,在强烈反对下,我们没能让仗剑实现将烧烤鲢鱼打包的心愿,让他郁闷了好久。
吃饱喝足,我们执行原计划安排——看黄河,看包头的黄河大桥。
黄河大桥位于包头市南郊,是从白云鄂博到陕西等省通衢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桥全长810米,主孔12孔,每孔跨径为65米,桥面宽12米,下部由14墩台组成,上部构造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式连续梁,采用最新工艺多点顶推法施工。这是出发前从网上看到的资料。
当我们在那个以盛产煤矿的城市里,顶着烈日在煤灰里辗转换车终于出现在黄河边时……我们没有失望,只是默默地接受现实。眼前的黄河与千里之遥贯穿武汉的长江唯一相同的就是那淡淡的暗黄。没有汹涌澎湃的波涛,没有雄伟壮阔的气势,它懒懒地,悄无声息地带走我们在那里定格的每一秒时光。我们不甘心地在黄河大桥上走了个来回,中途石头趴在桥栏边,无限憧憬地说:“我们桥降吧?!”我们建议他就带着他那4毫米的辅绳直接往桥梁的裂缝中往下跳好了。:)
逛完大桥,趁着天色还早,我们逛了逛包头东站附近的闹市区,然后返回住处附近安顿晚餐和添补后面几日穿越所需的饮用水。晚餐还没开始,就上演了一幕小插曲,由于自己不小心,后背意外地被椅子擦伤。(现在摸起来,还有点疼。)以至后来几天的穿越里很是痛苦。
丰盛的晚餐结束后,石头和烟去接乖乖,扎西和绿茶去联系次日到乌拉山的火车票,我这样的闲杂人等就直接扑向了网吧。包头有很多“话吧”,每一条街面上至少有3—5间“话吧”,网吧倒是很少见,不免让我这个异乡人奇怪:这样一个流动人口并不多的城市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话吧呢?步行20分钟后,我终于在绝望的边缘找到了一家较大规模的网吧,每小时2元的全国统一收费价,还是液晶显示屏!
晚上十点,在朋友不断发出安全警告的催促下,我依依不舍地下了线回到宾馆。大家分享了仗剑拎回来的西瓜,草草洗漱后,陆续休息下来。石头为了接凌晨四点到的小妖,特地把手机铃声设置到了震动档,真是细心的好男人呢!不过,看着他一提起小妖就两眼发光的样子,我也期待着能早点见到她。
天不亮,石头接到电话就起身出去了,不一会,将小妖接了回来。她真的好漂亮,也非常可爱。黑暗里,她扎着两个小辩的模样很是娇俏,我轻轻地问她:“累吗?”她没听清,爬过来说:“你说什么?”四个字没说完,鼻尖就挨着我的鼻尖了,呵呵。这时窗帘外的街灯正照在她脸上,小巧精致的五官,眼睛好有神,我喜欢!石头腾出自己的位置让她休息,自己则睡到了床边边上。
包头——乌拉山的4609次列车于早上7:26分准时出发。离沙漠越来越近了。
小妖天生就是一个精力旺盛,喜欢闹腾的家伙。在车厢的最后两排里领着这帮人演绎“天下无贼”的精彩片断:“打,打,打,打,打劫,IC,IP,IQ卡,统统交给我密码”……
烟用小妖的扇子抵着石头的下巴,说:“我先劫个色。”众人大笑着狂倒。烟是个很乖巧的小女孩,在我理解里,石头对她而言,进入沙漠之前是110或尊称叔叔,进入沙漠之后则是120,出了沙漠就戏称大伯了。
仗剑人如其名,很有侠士风范,身体素质非常好,话不多,却不失幽默。关键时刻总能侠义相助,此行多亏有他收尾。
扎西的贤良淑德在此次旅行中展现得堪称完美。
绿茶,又名“十万个为什么”。深得石头喜爱,说:这年头,好学的人不多了。
七星湖入口
七星湖逃票
上午9点,在一片打闹声中我们到达了乌拉山站。
乌拉山为阴山支脉,横贯巴彦淖尔盟东南部,西起西山咀,东至昆都仑河,东西长94公里,南北宽20公里,山地总面积209万亩,海拔1500米至2322米左右,主峰大桦背海拔2322米。一百多年前,乌拉山风景极为秀丽,原始森林茂密,野生动物众多。近百年来,山林发生过两次火灾,原始森林被毁灭殆尽,后来仅萌生出片片次生林。1950年后,国家在这里建立了国营林场。经过30多年的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目前森林面积已达22万亩。主要树种有山杨、白桦、杜松、侧柏等。山中还有不少灌木林和野生药林,主要有黄刺玫、酸果、山杏、黄花、绣线菊、金菊、白芍、黄芪、山丹等。每年6至9月间,山花烂漫,香气袭人。乌拉山以风景秀丽著称。主峰大烨背葱茏茂密,青松如海。翘首西北,乌梁素海象一块明镜镶嵌在茫茫的乌拉特草原上,极目眺望,滔滔黄河如巨龙奔腾远去,包钢全景尽收眼底。
走出车站口,乌拉山就屹立在我们的面前。淡黄的岩壁在阳光下发出浅浅的白色,没有传说中的郁郁葱葱,连株草都看不见,很难想像资料里形容的泉水喷涌的模样。想来,山的那一面应该是别有一番景象吧。
路边拦了一辆微面,与司机谈好了价格(240元),大家装包上车。司机姓张,人不错,电话是13847856164。小伙子很帅气的,刚从银川回来,跟姐姐帮忙。车也是才买不久,很是宽敞。车上崔建的音乐让人血脉喷张。石头更是兴奋不已,跟着狂吼。
乌拉山至七星湖景区,车程2个多小时,沿途经过黄河浮桥和独贵塔拉镇。独贵塔拉镇位于杭锦旗东北部。属于沿河井灌和扬水灌溉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素有米粮川之称。属杭锦旗重点的农区畜牧业生产基地。总面积1070平方公里。辖14个嘎查村民委员会,2个居委会,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境内地势平坦。无霜期达125--185天。交通、通讯便捷,穿沙公路、吉巴公路纵横穿越境内,与110国道、109国道、包兰铁路相接。三级砂石路将14个嘎村相连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及无线寻呼已覆盖全镇。程控电话进村入户,镇区金融机构及其它服务设施齐全。资源富集,地上盛产甘草、枸杞、麻黄、锁阳、兔丝草、车前子等多种药材。地下矿藏有泥炭、碱、盐、硝等。
库而齐沙漠就位于独贵塔拉镇南侧的七星湖沙漠生态旅游区内。七星湖总占地面积为889公顷,其中七星湖水域面积为114.6公顷,芦苇湿地面积10.7公顷,草原面积380公顷,沙漠面积为383.7公顷。
渐渐地,道路两边的沙丘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越来越雄伟,景色也越来越单一。11:30分,我们到达七星湖景区大门口。门票每人60元。小妖以持导游证的优势,帮我们把门票谈到每人50元一张。正打算付钱时,景区工作人员说从夜鸣沙过来是不收费,可从这里过去,就一定要收费的。这下引起了众人的不满,同样是穿沙漠,一个正穿,一个反穿。凭什么别人一分钱不付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过,而我们还要付门票?心理不平衡的时候,我们的解决方法就是另辟蹊径。
石头凭着在家做足了功课,把库尔齐地形已经摸得滚瓜烂熟,毅然决定“逃票”!居然还说带着狐火出来就没有不逃票的!:)大门右侧500米处有几户民居,我们先撤到了那里,找个墙壁边躲荫边吃过中餐。13:30准时出发。向沙漠走去。
沙漠初体验
我们一步一步地靠近沙丘,每踩下的一步都被细细软软的沙将地面给脚掌回弹的力量给分解。正午,烈日当头。背负着沉沉的行囊仰忘那高耸的沙丘时,我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穿越它,经历它。
石头和仗剑的包里除了个人的物品,各有9L水。包重应该在45斤以上。我的包里有7L水,加上一些FB物资(红烧羊肉、清蒸马面鱼,红烧鳗鱼等等),包重在42斤左右。其他各人的包也都在30斤左右。尤其是扎西和绿茶两个基本上就没有背负的包,看着都让人心疼。
初进沙漠,大家都掩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尽情领略这片神奇的土地赐予我们的快乐。在穿越沙漠的这三天里,经常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动物有三种,沙漠蜥蜴,沙漠爬虫和沙漠蚊子。沙漠蜥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日行性生物,他们以种子、昆虫或小型节肢动物为食。从太阳东升开始,蜥蜴的体温也随着外界温度逐渐增加,当体温到40℃时,蜥蜴必须决定是继续觅食或在沙下休息(继续觅食的代价当然是蒸散掉更多的水分)。研究发现,只有1/3蜥蜴能找到足够的食物及水,补充觅食时消耗掉的能量。由于缺水不能超过几星期,因此多汁的昆虫幼虫或是其它节肢动物,是蜥蜴重要的食物来源。维持体温在致死温度以下,是蜥蜴求生存的首要条件。他们会爬上沙丘顶,面向阳光,利用吹过的微风将皮肤上散发的热带走;或是移动至较阴凉的地方,以降低体温。当这些策略不再有效时,跳舞的时间就到了──蜥蜴会将左前肢及右后肢或是右前肢及左后肢举起,留下另外二附肢,加上尾巴形成三足点地的姿势,如此反复交换二附肢的动作,让肢体的温度降低一些。这样的动作像极了木偶跳舞,或是我们赤足踩在热热的沙滩上,一跳一跳的模样。如果连手舞足蹈都无法去闷解热的话,蜥蝪会以其强壮的四肢掘沙,潜在其中,以微开的口部呼吸来躲避热浪的侵袭。当我们的绿茶背着那个象颗小豆子的包追逐着它们,它们四肢交替前行,一下跑出好远,然后伏在草荫窥视着我们。沙漠爬虫的出现频率是最频繁的,它们有着黑色厚重的壳,在一望无垠的沙漠表面爬行,在浮沙表面留下长长的行进轨迹,线条大都是笔直的,偶尔也会看见弯弯曲曲的或弧形的痕迹。
每前行半小时就休息五分钟的时间被小妖在相机前摆的POSE占得满满的。烟和扎西则躲在石头的伞下补水。沙漠是荒凉而贫瘠的,穿越沙漠更是痛苦而严峻。站在某个沙丘的顶端,环视四周,除了几株伏在地面上褐灰色的沙棘和偶尔行过沙面的爬虫,我们看不到一丝生命的痕迹。西北风一直都没停息,雕塑出形象万千,各式各样的沙丘,远远近近,望不到边,似乎永远都没有尽头,似乎时间在这里做了永远的停顿。沙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金黄闪亮。细小而沉重的沙砾随风飘舞,打在我们的头发上,脸上,身上,手上,所有暴露在外的地方。口腔里也会因为喝水或补给食物而多了许多磨牙的小颗粒。
太爱生命的演绎。看习惯了青山绿水,在这里,在这片沙漠里,我神情漠然,不知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去接纳眼前这一切。佛说每颗沙砾里都有三千世界。而我所处的世界是在怎样的一颗沙里?我这渺小、卑微的肉体应该怎样去体验这唯一的生命过程呢?茫然而不知方向……
沙漠行走
东大道图湖扎营
跟随着石头的GPS,下午4点30分我们到达了东大道图湖。我怀着超圣般的心情挣扎般地冲在最前面靠近它,靠近它。
东大道图湖又叫遗鸥湖,每年春秋两季从西伯利亚和东南温湿地区迁徙的珍奇鸟类都来此地栖息。更有一种名为“水牛鸟”的珍稀物种,声如牛吟。湖水宽广,岸边芦苇随风荡漾,不时有大鸟飞过。远处沙丘如小山般将其环绕怀中。
三个男人卸了包后,拿了所有的空瓶去附近的农家打水补给。四个女人则都脱了鞋袜靠在背包上斜撑着伞休息。这个时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做女人真好”!打开包的零食袋,开始分享话梅,葡萄干和山楂片。望着近处的湖,远处的沙丘。感觉不象身处沙漠,而是某度假胜地。
男人们带回了冰凉彻骨的井水,为了节约,我们先用炉头煮真空包装的食品,煮开的水再用来泡面,泡饭。白天行走之时,石头就曾嘱咐过,晚餐主要吃狐火(带来的食物)。我也没让大家失望,从包里翻出了一大堆FB物资。加上仗剑的黄瓜,这一餐还是挺丰盛的!
在这样一个黄昏里,和一群情投意合的朋友围坐在东大道图湖的东岸,看着日落,享受着晚餐,我想,以后都不可能再重现了。
晚餐结束,为了方便第二日早晨看日出,我们将营地安排在湖的西岸,真是一群骨子里透着浪漫的户外人。暮色中,我们在湖边绕行,芦苇丛中不时有晚归的飞鸟掠过。脚下偶尔会出现一窝正待孵化的鸟蛋。
鸟巢呈倒锥型,底部细尖,堆积着细细的芦苇杆和软软的芦苇。三个或四个杂色的鸟蛋平躺在最上端。这样的构造可能是顶端更方便阳光均衡的照射,底部则利于通风,好精巧!这样与生俱来的筑巢本领真是让人叹为观止!鸟蛋外观颇似鹌鹑蛋,浅黄的底子上布满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褐色斑点。
沙漠的夜晚没我们想像中寒冷,甚至有些闷热,蚊虫不少。半夜起了大风,将我们的外帐吹得呼呼作响,我偷懒,不想出去扣它,石头终于被吵得不行了,起身去固定住。也止住了隔壁帐篷里小妖的怒呵!
太阳没有如我们所愿的“披着金色的头纱从湖水中一跃而起”。早晨云层很厚,待早餐完毕,我们拔了营,收拾完营地,它才从半空中露出一小脸,阳光刺眼而毒辣。石头接到了菲菲的电话。说比我们提前一天进入沙漠的绿野队里有人出事了,并建议我们撤离。大家开始都不相信,认为可能只是一般的中暑,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祈求她平安的同时我们也相互提醒一定要注意休息、补水和仁丹的含服。
无后援式自助穿越沙漠
在仗剑的带领下,我们返回到昨日打井水的民居处,将水全部补齐,然后与石头会合,向库布齐深处走去。开始了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无后援式自助穿越。(后来得知,我们也是这次穿越库布齐所有队中唯一的无后援式自助穿越的一队。很自豪)
从背后吹来的西北风伴着我们爬上一座座沙丘,翻过一个个沙脊,将我们的脚印掩盖、抚平,似乎我们从未来过。迎风面沙丘的沙面坚实硬朗,走过后的鞋印痕迹清晰可见。背风面的沙面软而无力,行走后留下是一个又一个小沙坑。
行到中途,不远的沙丘顶出现了一个人影,通过喊话,我们得知他是呼和浩特一个户外俱乐部的,此行有5、60人。现在都在湖边玩,没打算穿越沙漠,只是过来感受一下。我举起相机,留下了他的影子。
沙漠深处的沙丘个个高大挺拔且多为单一个体。辛辛苦苦爬上一个沙脊立马又要直插下去,刚开始时,怕跌倒,还侧着身子下,后来干脆在70多度的陡坡上正面下行,感受这份惊险成了我们穿越沙漠的唯一乐趣。
双杖,雪套,遮阳帽,防晒霜,长袖快干衬衣,快干长裤,遮阳镜,头巾这些都是穿越沙漠必不可少的好东西。
早餐吃得太早,10点左右,身体就已经消耗了那份储存不久的力气。我含着糖果,一步步向前挪动。11点在我们西南180度的方向出现了一片绿洲,而我们正常的行走轨迹是西南140度。大家围坐在沙丘顶部开会商议,去那里还是继续向前走?疲惫的我们拒绝多走一步,管他绿洲湿地,多走一步,都是不愿意的啦。石头说不动大家,只有继续前行。
前行不到30分钟,远处最高位的一个沙丘上插着一面红旗。有红旗,就应该有绿洲在附近的。我们径直冲了过去,途中过一段小沙丘时,在背风面发现了一处大队人马走过去的痕迹,脚印杂乱繁多,与我们行走的线路呈70度相交。石头说,他们现在应该已经走出沙漠了。
前行不久,绿洲呈现在我们眼前,远远的看上去很大一片,似乎散发出勃勃生机。此时,有一大队人正路过那里,我们站在沙丘上挥手,跟他们打招呼,可能太远,他们没任何反应。
天空中太阳的左边突然出现了一抹七彩霞光,大家感叹着这神奇的自然景观,纷纷掏出相机留下这美丽的瞬间。后来得知,这抹霞光叫做“神光”。在沙漠里,如果看见了神光,说明天气会变得凉爽起来,同时,会起大风。
到达绿洲时,生命枯竭的景象让人窒息。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曾是一片辽阔而富饶的湖面,而此时,灰白色的地面上只有灰褐色的树木,一丝浅浅的绿都没有,淡黄脆弱的芦苇在树丛附近随风飘摇,树枝干枯易断。找了一棵粗大的树坐下,补水,准备休息一下就开始中餐。
不久,与我们相对的方向走过来一队人。他们一到就询问我们刚才是否有一个大队过去,我们把所看到的告诉了对方,他们来自长春金帐篷户外,也是七个人,不同的是四男三女(这是石头一路都在念叨、期望并后悔的。但后来得知,他们在快要到东大道图湖时,有个女孩子也走崩溃了,并联络救援)。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在我们前行方向一个半小时路程的位置有一片大湖,可以补水。我们相互交换信息的同时也都在为那位休克的女孩担心。石头决定带我们去那边湖边午休,略微收拾了一下,我们再次启程,离夜鸣沙还有28公里(直线距离)。
我们用了一个小时到达那片湖面,中途休息了两次。石头一直都说我们前行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平均速度2。2公里/小时)。湖水边是厚厚的芦苇丛,似乎在用身体捍卫着沙漠腹地象征生命的源泉。岸边,绿草盈盈,成排的小树个个欢快地舞动着枝叶。我却不忍心去多看一眼,即使是眼神扫过,也担心会伤害到它们。水资源的匮乏再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快速穿越过这片不大的湖面,我强忍着不让自己回头,担心一回头它就不是前一秒的模样。
在距离无名湖200米的四棵大树下,我们终于停顿下来,时间是13:40分。众人卸下包,找块阴凉地,铺开了防潮垫,简单吃点零食,各自躺下,开始享受沙漠里的午觉。石头力邀仗剑、绿茶游泳无果,只有自己去了。后来听他说是没有游的,水太凉,冰冷刺骨,就泡了一下脚。一觉醒来,已经是3点了,头顶艳阳高照,让人头昏眼花。大家都收拾着,准备把营地搬迁到前面100米处一栋废弃的小屋跟前,树下风太大,炉头不能用。
小屋外墙多处破裂,门上挂着锁,窗户都关得严严实实。墙角边堆积着一些动物的尸骨,白卡卡的,很是慑人。附近散乱丢弃了些盆子,缸什么的。屋前有一口水井,井水晶莹,就是有一股氨气的味道,让人难以忍受,即使煮开了,泡的面里还是有着那股子味。这以后的20小时里,经常会听到“这是什么水?”“带进来的水?井水?昨天的水?”这样的对话。当询问者得到的答案是“昨天的水”时,表情往往很是难看。(我是没在水袋里安置“昨天的水”,让人太难以接受。只是遵循石头的建议用两个空瓶带了1.2L,以防万一)
离开这最后的取水地是17:10分。我们继续跋涉。一起步就没停,一直到凌晨12:10才在一个略微平坦的沙面上扎营。这艰苦的7个小时里,我们经历了沙漠里的黄昏,拾到了沙漠花。漆黑的夜色阻挡着我们前行的视线,交错的头灯灯光让我们难以辨别沙凹的深浅,只有直上直下,耗费着更多的体力。负重走得太久,终于麻木了。休息时放下包,举步为艰,身体一点力气都没有,出发时包一上肩却干劲十足。
沙漠的凹地上偶而会出现一株绿油油的植物,根茎粗壮,叶面扩大鲜嫩,似乎一掐就能有汁液渗出。
幻听
路上,石头一直都有跟菲菲联系,不停地传来那位因缺水而休克的队员的讯息。临睡前有两个消息:第一,那位朋友因抢救无效,已经死亡。第二,明天会有沙尘暴。夜很宁静,一丝风都没有。我们带着倦意入眠。
这天,我们走了22公里(直线距离)。临睡前,平均每人还有3。5L水。
凌晨2点左右,胃部一阵痉挛,胃液翻涌,好难受。听到帐篷外风吹得沙面哗哗做响。我迷迷糊糊地听到有直升机的声音,然后有人在对我喊:以你现在的身体状况不允许再随队前行。你现在马上跟你们的领队反映,并迅速撤离出去。我对他说:我很好,不需要撤离。他却说:你很好吗?你也想和那个女孩一样?突然间,身体有了中暑的身理反应,头晕,胸部发闷,呼吸困难,伴随着冷汗。在沙漠的夜晚,温度不超过20度,我的身体却有这样的反应,那一刻,好担心自己会死过去。我努力让自己保持清醒的意识,过了一会,除了风声,什么都消失了。我开始害怕,不敢入眠。同帐的石头因为劳累发出轻微的鼾声,好想把他推醒告诉他刚才的幻觉,却担心影响他第二天的状况。克制着自己的情绪,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凌晨4点,石头的手机闹钟叫了起来,他没动,想来是没听见。过了五分钟的样子,仗剑的手机也响了起来,想着预报今天有沙尘暴,我叫醒了石头。
石头揉着眼从睡袋里爬了出来,直接出了帐篷就开始烧水下面。我在睡袋里赖了几分钟,也爬了起来,坐在帐篷里收睡袋、防潮垫。睡袋里和防潮垫上面全是沙子。我一边清理沙子,一边小声跟蹲在门口的石头说:“石头,昨天晚上我有个蛮恐怖的幻觉,今天穿越一定要注意大家的身体状况哦。”石头很惊奇地看着我,说:“别吓我哟,晚上,等穿越出去,你再跟我说你的幻觉。”然后接着捣鼓早餐。
库布奇的季节性河流
扬沙,逆风行走
把睡袋收拾完,帐篷里面都清理干净后,我钻出来,天蒙蒙亮,大家都收拾着各自的行囊。我把帐篷举起来翻个个,起码倒了5斤沙出去。
早餐后,5:40分,拔营,出发。离目的地还有16公里(直线距离),预计中午13:30分到达夜鸣沙。
6:30开始起风了,东风。从我们的目的地吹过来的风。风越来越大,扬起的沙子不停地往眼睛、嘴巴、耳朵、衣服里灌。我们戴着眼镜,迷着眼,顶着风在沙丘间穿越。今天,我们不再直上直下地翻越,采取了在沙丘边缘横切的方式,快捷、省力,更为有效。每翻过一个山脊时,迎面出来的风都让人站立不稳,背着包都被吹得向后倒退几步。
这样大的风沙多少减弱了阳光的强烈照射,10点左右,太阳的威力才开始慢慢显现出来。这个时候,我们离目的地已经很近了。
也许受了我所说的幻觉的影响,一路上石头都跑得很快,我想他是想快点带大家离开这里。沿途基本是20分钟休息一次,今天的休息时间比昨天要长,大家的整体状态都比昨天晚上要好。休息时,石头发誓出去要整2瓶啤酒,仗剑要整一箱,扎西则信誓旦旦地要整一瓶二锅头(二两装),我还是想喝芒果味的农夫果园。
11点时,我们里目的地只有4。5公里了,石头接到了菲菲的电话。说请了位当地的老人给我们送水并来接应我们。石头跟菲菲解释,说短信里写得简单了些,其实是每人都有3L水来着。让菲菲担心了一夜,心里好过意不去。
12点时,站在一个稍微高点的沙丘上就可以看到夜鸣沙了!我们离沙漠边缘也越来越近了。
13:10分,我们没有按原定线路到达夜鸣沙,而是在绿茶的带领下上了公路,离夜鸣沙那个牌子只有不到300米的距离。还没来得及拍个合影,大家就拥上了刚刚路过到独贵塔拉镇的大巴。
库布齐,再见。
后记
回到包头后,我们与乖乖联系上,并拿到了次日下午返回武汉的火车票。晚餐整了满满一桌子肉,却怎么也吃不下去。晚上,每个女人的脸上都敷了一块面膜,这可是我7天前从武汉背出来的呢!:)
第二天,在小妖的包头同学热情邀请下,我们到当地盛名的蒙古包里大吃了一餐。折回宾馆拿包时,时间刚好够赶上火车。安全返汉。
感谢冰雪菲菲,当我们穿行在沙漠深处时,你关切的问候和善意的提醒,让我永世难忘……
感谢乖乖乱玉,当我们从沙漠走出来时,是你用快乐的情绪感染着疲惫的我们……
感谢石头,谢谢你,谢谢你带我感受了至今想起仍觉遥不可及的沙漠……(回头再去吃手抓大虾!)
感谢仗剑,有了你多带的那条头巾,我的胃里起码少装十斤沙……
感谢小妖,小妖,因为你有着一颗快乐、无所畏惧的心灵,给了全队人精神的支柱……
感谢烟,烟,知道吗?我也喜欢跟你的节奏,在你身后走……
感谢绿茶,谢谢你,一路帮我上包,谢谢你……
最后,感谢扎西,有了你的忽悠,才有了这一次行程……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