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文旅+城镇化”释放战略转型红利

2019-01-25 16:39:00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作者:

  近日,由亿翰智库发布的“2018中国标杆产城&特色小镇运营商及项目品牌影响力TOP50”榜单中,华侨城集团在“2018特色小镇投资运营商年度品牌影响力TOP50”榜单中名列榜首;成都安仁古镇、深圳龙岗甘坑新镇、成都黄龙溪古镇在“2018中国特色小镇品牌影响力TOP50”榜单中均位居前列。

  华侨城集团总经理姚军表示,获得这样的殊荣,是对华侨城集团在新的发展领域成就的充分认可,也是对华侨城集团战略转型成效的高度肯定。

  守“初心”琢“匠心”,破局新型城镇化

  不破不立。2015年,处于“而立”之年的华侨城,主动承接国家战略、准确判断行业形势,在“旅游+地产”创业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出“文化+旅游+城镇化”“旅游+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模式,开启了“而立”之年的“二次创业”。

  “文化+旅游+城镇化”是一个生态模式。华侨城人眼中的新型城镇化,绝非局限于一城一池,而是要携手各方资源,实现地区产业经济和人口结构的整体调整与优化,建设完整的自循环产业生态,包括旅游、商业综合体、酒店、城市基建等,形成完整配套,以文旅为主链,贯穿起整个生态,从而提升区块价值,实现城镇产业生态的自我造血。

  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更好地展现文化精髓,承担起时代赋予旅游的新使命。同时,有效避免特色不足、内容低俗和伪文化现象的出现?

  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姚军表示,作为诞生和成长于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央企业,华侨城立足深圳,放眼全国,在建设之初就在持续践行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持续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在33年的发展历程中,华侨城在不断升级文旅融合的产品类型、持续创新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并推动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红利下不断做强做优做大。

  以成都安仁古镇为例,华侨城通过梳理和串联项目已有的旅游资源,树立起意义更为深远的全新文旅IP,在一地同时呈现公馆实境体验剧、“非遗大课堂”“微特博物馆”等多个业态角色。华侨城在安仁的项目不修围墙、不卖门票,通过多元产业融合,最终实现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让原住民回流、新移民迁徙。

  坚守“初心”、雕琢“匠心”,也让华侨城进一步巩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引领者”的战略地位。

  组织架构改革凸显协同效应

  在新战略实施过程中,华侨城集团逐步形成总部与下属子集团“1+N”的组织架构,通过整合已布局全国50多个城市的综合资源,着力构建了“集团-战区-项目”三级管控体系,推进集团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的战略管控模式落地。

  随着这一新管控模式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华侨城各二级子集团集群协同效应日益凸显。在2018“云南大会战”中,华侨城集团各战区及集团各职能部门“协同作战”,助力云南建设全域旅游。其中,作为华侨城央地混改典范的云南文投集团,与华侨城集团“牵手”不过两年,企业已完全突破了两年前的发展瓶颈,产值从30亿元增长到60亿元,利润从2000万元增长到1.6亿元,总资产超过80亿元。在这场“央地混改”的背后,则是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组建新的党委、纪委、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团队,精简职能部门,领导班子实行市场化选聘,中层干部实行全员竞聘上岗;精简审批流程,更加突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独立决策能力;执行跨越式指标、断崖式考核,转变“吃大锅饭”的观念。

  “央地重组”,激活了云南的一池春水。通过景区托管、并购和组建旅游联盟,与资本市场密切结合,以互联网为手段搭建市场化平台,“泛娱乐+综合体+特色产业”“内容创意+科技元素+资本运作”等地区发展新模式纷纷涌现。在资本和发展模式的双重驱动下,云南文投的文艺作品也从“高原”向“高峰”迈进,两年来,成功打造了大型佤族舞蹈诗《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吴哥的微笑》再度被评为“全国文化出口重点项目”;话剧《我的青春在联大》在国内巡演;电视剧《金色腰带》将在全国播出。

  华侨城集团的品牌、理念、资金、人才优势,让云南文投集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姚军表示,“云南大会战”通过多个投资项目落地,为全面提升云南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重要实践经验。

  聚焦主业发力文旅,释放改革活力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无论是“云南大会战”,还是“华侨城文化旅游节”在全国50城举办,抑或是深圳欢乐港湾、无锡古运河、扬州大型智慧全域旅游、衡阳华侨城、太原华侨城、南昌欢乐象湖等一批项目先后落地开工,无不印证了一个观点:华侨城集团所聚焦的,正是其核心主业——文化旅游。

  华侨城的创新发展模式——“文化+旅游+城镇化”,其内涵就是以文化为核心,以华侨城最擅长的文化旅游产业为主要业务,通过对文化相关新兴产业的导入,提升城镇公共文化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华侨城先后在全国获取了30多个项目,无一例外具备同一特征——将“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和城镇化建设”三位一体高度统一,使得华侨城生产力获得不同维度的解放和阐发。文化在其中起着统领纲要的作用。对于一个新项目,华侨城首先深度挖掘、提升项目潜在的文化内涵价值,同时进一步完善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待文化旅游部分相对成熟后,才会考虑进一步开发。

  “共享”是华侨城频频提出的产业链概念。近年来,华侨城战略入股同程旅游,与万科、华夏幸福等建立产业联盟,与巅峰智业、深大智能、王府井集团等各类企业、实业合作,还与22家国内外知名策划、规划、景观、建筑设计团队组建了华侨城规划策划联盟和搭建产业高端智库。做强产业发展力量,整合行业资源,体现着华侨城引领文旅产业融合的坚定信念。

  坚守战略定力、坚持改革创新,华侨城不断释放活力。2017年,华侨城集团效益位列央企前20位,收入和利润增速位列央企前10名,连续6年位居全球主题公园集团四强,亚洲第一。华侨城2018年三季报显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华侨城集团总资产、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长均保持在30%以上。截至2018年底,华侨城集团共有开业景区26家、酒店26家、旅游演出23台、旅行社5家、特色小镇及美丽乡村8家、托管景区28家,全年接待游客总量预计将突破1亿人次,是2016年的三倍。

  姚军表示,如今的华侨城,可以说已真正打破了发展瓶颈,开始释放红利、收获成果。

  着力精准扶贫,以文化旅游推动乡村振兴

  纵观华侨城改革创新的过程,不难发现:华侨城作为央企,始终自觉肩负对社会责任的履行。除以“文化+旅游+城镇化”“旅游+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承接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外,华侨城也把扶贫攻坚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聚焦精准、深度发力,充分结合自身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的优势,以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振兴为重要抓手,在发展文旅主业的同时,也探索出了“文化+美丽乡村”“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等扶贫新路子,助力贫困地区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2018年7月启动的“云南大会战”中,华侨城集团与云南各级政府的合作项目中,就涵盖了基础设施提升、文化旅游和精准扶贫等多个方面,以全域旅游为轴,以产业带动云南精准扶贫协同发展。如云南省的重点扶贫项目——元阳莲雾种植基地,华侨城结合当地特色农业,引进世界各地优质热带水果品种进行培肓和示范种植,并围绕此项目进行周边产业拓展,着力打造“热带水果+文化旅游”的百果公园田园综合体,通过产业扶贫促进建档立卡户劳动力就业稳定收入,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进行转变。

  除云南之外,华侨城近年在全国“美丽乡村”探索与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进展。在海南,华侨城与三亚中廖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开启中廖美丽乡村多元产业融合的景区化发展之路。在广东汕尾,华侨城与深圳市坪山区、汕尾市陆河县三方共同打造以精准扶贫为核心导向的乡村田园文化旅游综合体华侨城?螺溪谷项目;在西藏林芝,华侨城集团与深圳市南山区政府、林芝市政府联合落实察隅县产业扶贫,打造林芝华侨城国际汽车营地项目,并以该项目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推动林芝全域旅游及经济发展。

  此外,华侨城集团按照“组织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协作”的要求,自2003年开始就与贵州省天柱、三穗两县结成了对口定点帮扶关系。在十多年的对口帮扶工作中,集团与两县一起携手并肩,为当地的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工作注入了新动能。迄今为止,华侨城集团在天柱、三穗两县投入定点帮扶资金累计近5000万元。

  华侨城积极承接企业社会责任的作为、企业的高质量高效率发展,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做为国家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华侨城连续多年获得“全国文化企业30强”荣誉称号;2018年12月26日,在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2018中国品牌论坛”上,华侨城集团被授予“改革开放40年中国品牌案例”;2018年12月10日,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和中国旅游协会联合主办的2018旅游集团发展论坛上,华侨城再次荣膺“中国旅游集团20强”;获评“年度受尊敬企业”称号;在“2018中国文化品牌价值榜”位居前列……一连串奖项的背后,正是华侨城集团改革发展所结出的硕果。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大家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姚军表示,华侨城集团的战略转型升级仍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2019年,华侨城集团将坚持改革与创新,继续聚焦文化旅游主业,积极承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认真履行央企的社会责任,坚定不移地做人民幸福生活的创造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阳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云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