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05 14:14:01 作者: 来源:SRC-273
我父亲苗德雨是从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成长起来的诗人、作家,他核对过以前的和今天最新版的地图,证实了我爷爷的发现:直到今天的国家正式出版的地图上,也没有“沂蒙山”这三个字的山、山脉或地名。
“沂蒙山”这个称谓比较明确响亮地提出来,是始于党中央、毛主席对115师东进的指示:要建立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这一段指示在《山东军区战史》和今天山东省临沂市举办的“沂蒙精神”光荣传统展览中都可以查阅到。
大名鼎鼎的沂蒙山既不是一座山,也不是一道山脉。在地理上讲,沂蒙山这一带属于泰沂山脉,泰山和沂山的脉络。地图上有沂山和蒙山这两座山,但我爷爷考证,沂蒙山也不是沂山和蒙山的统称,因为党中央、毛主席作出这个指示的时候,沂山属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吴化文部队的占领区。我爷爷论证说:沂蒙山应该是沂水到蒙阴之间的这片山区,该时还不包括其行政首府临沂,以及而后的根据地范围内的滨海、鲁南等地区的一些地方。但现在隶属枣庄市的抱犊崮一带却是属于沂蒙山的,因为抱犊崮是115师进山东腹地后最先的立脚点。
爷爷和父亲都是从小在家乡沂南长大,沂南是当时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115师师部,山东纵队总部,山东分局,抗大一分校等领导机关,抗战中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沂南。他们反复回忆过,过去确实从没有过沂蒙山这个说法。《沂蒙山小调》是根据地建立以后创作的。有人考证说,所借鉴原创曲谱来自花鼓调,原唱词中有“太阳一出照上天,一照照到沂蒙山,沂蒙山上水帘洞,水帘洞里有神仙……”。旧时无沂蒙山这个词,这里显然指江苏连云港的花果山。沂蒙山这个响亮的名字,确实是由于我党对115师东进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而闻名于世,巍然耸立于世界的。
而115师这支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的英雄部队,也由于沂蒙山而凭添了特有的风采。115师政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政治部主任肖华这些元帅将军们的名字,至今沂蒙山老百姓仍是感觉与自己血肉相连。留田突围、大青山反扫荡,这些闻名的传奇与悲壮的战斗,是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永存的丰碑。我曾经在临沭县的采访中看到一段珍贵录像资料《敬礼,老四团》。当年隶属115师的“老四团”,在临沭县一次就招收了4000多名青年子弟入伍,在同一天,在沭河岸边参军入伍,那可真是“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4000多临沭青年子弟一次性加入到一个团,以至于“老四团”曾一度被人们称之为临沭的“子弟兵团”。这4000多临沭子弟兵在其后的解放战争中又随115师部队挺进东北,变为四野三十八军主力部队。后来又南下解放全中国,而后入朝参战,及至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复员返回家乡的只剩1000多人。一个团近3000名临沭子弟都永远地留在了征战路上。但是回家的这1000多老战士,每年都在他们参军的那一天,或拄着拐杖,或由亲人用小车推着,小毛驴驮着,齐聚到他们那天参军离家的沭河岸边,高唱着雄壮的抗日战歌,悼念战友,追忆那个永生难忘的时刻。
并不是一座山的沂蒙山,却因一支部队而巍然耸立,成为一座高山。一支部队也因为这座高山,而更加忠诚,勇敢,能征善战,名震中华,扬威世界。这是一段非常传奇也非常雄壮的历史。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