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17 09:15:35 作者: 来源:SRC-402
用不发酵的面粉,压成5MM左右直径的圆粗面条,下锅煮熟。面条都是在厨房里面压成的,用一种特殊的模子,形状好像两块厚重的大门,上面的一扇安装着两个把手。两个年轻的后生赤裸着油亮冒汗的后背,在氤氲中闷喝一声,压将下去,背后发达的肌肉凸凸的动。
面条汤用陈年的鸡鸭老汤,把面条捞出来放上,配料是鸡鸭丝,甜蒜末,胡萝卜末,韭菜末,肉丸子切成的薄片,鸡蛋末,吃的时候滴上少量的辣椒油。汤汤水水的一海碗上面,红的绿的黄的白的,煞是好看。
外地的朋友总是心惊胆战的描述山东人食器之豪,有一年在上海上大学的大哥寒假回家,他在上海的女朋友跟着来了,说要吃潍坊的风味小吃,于是带伊去吃东关的老和乐铺子。和乐端上来,此姝被那个直径犹如一颗篮球的大海碗吓得半天合不拢嘴,笑得我人仰马翻,终于娟娟秀秀拾起筷子,小心的挑起一根面条,细细吃将下去。等伊再抬头,大哥正在心满意足的擦着油嘴。
上个世纪80年代,和乐算是很高级的吃食,1块钱一碗,我爸经常感叹领30元工资的时候,一大海碗和乐下去还见不到个底儿。在山东人的单纯意识里面,客人在你的馆子里面居然吃不饱,不是什么很让人有光彩的事情。于是,和乐铺子里面,也经常搭配着卖另一种潍坊的特产——肉火烧。
火烧这个词,是山东的方言,其实就是烧饼。老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对于潍坊的肉火烧非常适合。
小时候路过火烧铺子,就能闻到里面传来一阵阵香味,待看那铺子的时候,却在大街的另一头。那香味久久不散,在心头又抓又挠,于是抬起头用孩童特有的可怜巴巴的眼神看着大人,然后就可以得到一张CD光盘大小的肉火烧,用一小块油纸包着。吃完之后依依不舍的擦嘴,犹自贪恋那剩下的一点气味。
说起火烧的香味,潍坊的肯德基也算是饱受其害。肯德基在潍坊的分店开在新华书店对面,一直生意很好。去年回国的时候,生意就不怎么样了,没有98年那种火爆的场面。朋友笑说,你知不知道南门那里拆迁?南门的那间火烧铺子搬到肯德基隔壁了。
做火烧的人总是一脸神秘,如果你问他为什么火烧这么香,其实,这个办法非常非常的简单,就是用花椒胡椒腌制作为馅的肉,只要放在土制的窑炉里面一烤,花椒的香味和着肉馅的香油,十里飘香。
在潍坊,肉火烧和肉烧饼,是两种东西。
我们家原来在鸢飞酒店对面,附近有一个很有名的沈家烧饼。经常早上去上学的时候买一张,上自习课的时候卷起来大吃。
所谓的鼓烧饼,就是一张鼓起来的烧饼,肉烧饼,就好像一个鼓起来的气囊,中间是肉馅。
肉馅基本上是猪肉,也是花椒水腌制过了的,配上鸡蛋末,木耳末,干虾末,有的时候还有仙贝末,猪肉里面的肥油被慢火烘烤,滋润到这些东西里面……
朝天锅这东西,我不大喜欢,不过老潍坊都钟爱。
说白了就是一口锅,里面煮着猪牛羊杂碎,还有猪耳朵,猪头肉,等等。
几个人围着一口锅,向厨房买这些料,然后下锅煮,汤里面有酱料之类的东西,煮好了用大饼,生葱,甜面酱卷起来,慢慢吃,汤是随便喝的。
真正的朝天锅,里面的汤都是老汤,被无数的肉滋润过。所以,好吃的朝天锅,一定要选老店,我只知道南门有个真正的老店。
80年代,吃肉,对于嗜肉如命的山东人来说,既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也是一种豪华的享受。猪肉并不是想吃就吃的东西,但是猪杂很便宜,我爸经常美滋滋的回忆,三九寒冬的时候,一伙人围着热腾腾的朝天锅,捞几片杂碎,卷在大饼里面就着大葱和甜面酱,慢慢喝那汇聚了无数老饕精华荟萃过了的老汤,如果有条件,再来一瓶白干儿,在嘴边滋溜那么一声。
说起山东的大葱,基本上都是产自寿光的。寿光的葱,吃起来有一种甜丝丝的味道,感觉上很爽口。所以山东人喜欢大葱。而且,老一辈人总是说,咀嚼生葱一分钟,口腔里面的细菌就会被杀得一干二净。大葱在口腔里面留下的臭味,可以被甜面酱消除。如果去吃山东菜,只给葱不给酱,不算正宗的山东馆子。
我曾祖母很喜欢吃辣,所以“哑巴辣椒”是伊很喜欢的东西。
据说民国末期的时候有个人姓张,是个哑巴,很擅长用辣椒炒菜。他最有名的菜,就是用干辣椒丝炒青萝卜丝。后人忘记了他的名字,只叫他张哑巴。
——山东的青萝卜,最有名的产地就在潍坊,有童谚曰:烟台苹果莱阳梨,赶不上潍坊萝卜皮。吃起来带甜味,而且多汁,很适合做菜——
我外祖母对张哑巴很有印象,据说,以前农夫们下地干活,总是带一张大饼出门,中午的时候,张哑巴就推一个小车过来,车子上面放一个大锅,里面满满的哑巴辣椒,农夫们把自家婆娘手擀的大饼摊开,张哑巴就在上面放上辣椒炒萝卜,农夫们配上的甜面酱和大葱,卷起来吃,一边聊着田间地头的家常。那张哑巴就慢慢推着小车走过一个又一个田垄,向一个又一个摊开来的大饼发放中午不可缺少的美味。
张哑巴的儿子也是个哑巴,甚至他的孙子也是哑巴,他的曾孙无从考证,只知道哑巴辣椒就在这一辈又一辈的哑巴手里,传到了今天。我吃到的哑巴辣椒,已经是改良过的,里面有炒肉丝,小虾仁,还有黄瓜条,这是我外祖母深以为憾事的东西,经常颤巍巍挟起一块肉,说,你祖爷爷当年可没有这个好福气,你看这肉……然后啧啧赞叹着吃下去。
外祖母死于94岁的高龄,属于“圆寂”的十全老人,清明祭拜的时候,总有一样不可缺少的东西,就是那道哑巴辣椒。
鲁菜虽然是八大菜系之一,但是流传并不久远,甚至有人已经开始感叹鲁菜在衰退。
其实,鲁菜,大多数来自于孔府菜。孔府菜吃的不是菜,而是讲究。
孔府宴客的时候,才有传统的孔府菜上桌,据说菜式和上菜的顺序都是天干地支排列,而且每一道菜都有唯一的食具配合。我知道有一道菜叫做金银有余,用一条整鱼,从肚子剖成两片,背脊相连,分别烧制,然后浇上黄色和白色的汁,装在盘子里面端上来,那盘子就是一个双鱼的造型,两边的汤汁不会混合起来影响味道。
还有一个叫做口碗汤,因为碗很小,只能容纳一口汤,所以叫做口碗汤,碗下面带着一个中号碗,里面盛着热水,保持汤的温度不变。
这种东西就好像孔府写富字不点宝盖上面那一点表示“富不出头”一样,只是一种山东人所说的虚道道儿。复杂的工序,奇怪的器皿,让孔府菜失了传。
我想,山东人的本性是传统的,对老山东来说,与其把自己的菜式改得老少皆宜扬名海外,不如保持传统的味道,“自己偷着乐”。
鲁菜,失传了就失传了吧,那种“虚道道儿”的菜式,并不能代表山东人的饮食文化。而真正的鲁菜,就在市井之中,在无数平凡人的餐桌上,延续香火。
微笑的,满足的灶王爷啊! (我爱我游)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