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04 09:10:20 作者:记者 杨润勤 来源:SRC-78
春节是个好日子
一年又一年,又到了过年时。在鸡年来临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我省民俗专家李万鹏、叶涛等,与大家一起回望山东多彩的年俗——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更是一个人与人情感交流的好日子。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山东,在春节民俗上显得更为丰富多彩。
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这个时间鞭炮齐鸣,节日的欢乐笼罩了千家万户。稍后,人们有的还要守岁,有的则要上炕休息一下。等天一放亮,妇女们便忙着煮饺子。煮春节的第一顿饺子,有的地方要鸣放鞭炮,有的地方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着新的一年响响亮亮,节节增高。煮饺子时,有的地方的商家掌柜往往冲厨房喊“元宝挣了么?”下饺子的人即使看到锅里没有煮破的饺子,也要大声回应“挣了,挣多了!”以此道出他们新年里的发财愿望。这一天许多人家饺子要多煮,有余头,意为年年有余。饺子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上几碗,意在希望人多兴旺。吃饺子时吃到红枣意味着新的一年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为出力流汗,吃到花生米,长命百岁,吃到硬币,新年发财。
吃罢饺子,人们就该去拜年了。一般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平辈之间也相互拜;尔后进行近拜,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跪拜,后来演变成鞠躬、问过年好。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拜年可以使长辈更爱晚辈,晚辈更尊敬长辈,邻里、朋友间也可消除隔阂,加深感情。在某种意义上,拜年是人与人间感情交融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因此,直到今天,拜年之风仍经久不衰。
春节这天山东还有很多习俗。全省各地这天都要讲吉利话,胶东有句俗话说:“初一五更死个驴,不好也说好”,从中可看出,大家必须要讲吉言。鲁南地区初一这天,要给牲畜饺子吃,也有的用五谷杂粮喂牲口,喂饱后用扫帚在牲口身上扫,扫出什么粮来,就意味着什么粮丰收。即墨等地初一早上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料,能下一个蛋。胶东许多地方初一早上有些特殊的活动:女主人一起床,就要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然后再照屋里的每个角落,意为把邪气照散;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种各样的窗花放到窗台上,十分美观;孩子一起床就按长辈的吩咐,攀上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能长得快;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一年不会干旱。
初一早上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郓城等地的儿童初一起床后要一声不响,先去院子里抱住椿树,同时唱道:“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来做材料,我长长了穿衣裳。”邹县等地捣老鼠洞更有趣,初一早上,人们就用擀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
走,串亲去!
串亲是春节里一项重要活动。“十里不同俗”,胶东东部和淄博、莱芜等地,初二这天成年男子都要携家到岳父母家串亲,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外祖母;莱西却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
春节串亲,都要带一些礼物,新婚女婿给岳父母的礼物最为讲究,莱芜一般是“八色”、“十色”(酒、肉、糕、馍、鸡、鱼、香肠等)并且所带礼物要双数。即墨多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除了到岳父母家串亲,走其他亲戚也有讲究,淄博等地过年串亲要用箢子挎上年糕、馍、烧饼、点心之类的东西。而亲戚家中午酒饭招待后,对客人所带的礼物只是象征性地留一点,若全留下须回上别的礼物。
我省大多地方家庭视女婿为最尊贵的客人,泰安等地的酒席上除鸡、鱼、肉、蛋外,还要摆“四顶四”(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大碗、四个大盘),而莱芜则在给女婿的回礼中是两个5公斤重的大馍和大糕。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还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扎了根就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另外,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而临清正月十五之前大多不串亲,过了十五才算“解禁”。
时下,春节串亲风俗一直延续下来,这是我们山东纯朴民风的体现,也是人们心中的道德情操的显现,串亲“串”出了亲情。但所带礼物已变成营养滋补品、家用电器等,这说明人们的生活在不断提高和改善。
“破五”:送穷纳福
初五在山东民俗中是个重要的节日,既为“马日”,又为“破五”,还为“财神日”,过去许多商家选在这一天开业。
我省的“破五”习俗各有不同,旧时有些地方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也不能动刀剪做针线活儿,每家也不准将生米、生面、生菜下锅,过了初五这一天就没忌讳了,就“破五”了。在鲁西南一带,在年三十就把刀剪用线缠住放在床铺的席下,谁也不准碰它,到初五这天才能开始使用。而临沂、济宁一带的妇女这天不仅不能出门、不可梳头,更不能动针线,否则会招来不祥之物等。淄博这天也有不煎不烙的风俗,说是吃了煎烙食物会生疮添病。这天的中午,我省许多地方普遍有吃水饺或面条的习俗,民间有着“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的说法。但是,到了临清一带“破五”,是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全族人带着香、纸、鞭炮上坟,送祖宗回家。旧时初五还有送穷的习俗,茌平一带就兴放鞭炮“赶穷”。单县这天各家各户都要“送瘟神”,一大早在村头或十字路口焚香烧纸,祈求瘟神远远离开,让人康泰平安。
现在,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破五”日里迷信的色彩已越来越少,“财神日”,只是迎合了人们求财的心理,商家选此日开业,当然是为了实现自己发财的愿望。
春节的来历
据记载,过春节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也叫阳历、新历。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人七日”的寄望
正月初七为人日,山东民间习称“人七日”或讹称为“人情日”。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淄博、青州等地此日吃各种菜做的小豆腐,即是荆楚的遗风。吃这种‘人七菜’,是人们企盼今年这七种蔬菜丰收的意愿。‘人七日’里,我省还有许多民俗,也表达了人们渴望美好的心灵。
旧时“人七日”还有许多祀神活动:临沂在这一天里以推磨推碾的形式送天神、地神。单县这天送火神的活动十分隆重,一般是全村人集于空场上,并搭上火神棚,棚中有手持火鹁鸽的红脸火神像。祀神开始后,每家轮流到神像前跪拜,祈求家中免遭火灾。而郓城的“人七日”又有“借神学艺”的意思,因这里民间有这天为七仙女生日的传说,因此,妇女们纷纷用秫秸、彩布扎制成仙女像,举着围井台、磨台转,且边转边唱:“七姑娘转井台,教俺绣花做绣鞋;磨道去,磨道来,针线筐,不离怀……”蒙阴有“扎姑姑”的习俗,一些未婚女子取葫芦涂白粉为头,画五官,用鸡血点腮唇,后用木条、干草扎制人身,一个活灵活现的“姑姑”像就成了;然后她们拿着像冲未婚女子点头,冲谁点的头多,谁就婚后有福。沂南的未婚女子,在初七落日前,用初一早晨使用过的红筷子,到灶王爷前占卜,预测婚嫁吉凶。
在“人七日”这一天里,我省许多地方都是以天气晴阴来预示今年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龙口、招远等地还把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分为“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午饭要吃面条,取全家老老少少健康长寿之意。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一些迷信的东西我们可以抛弃,但“七种菜为羹”、借“人七日”尊老爱幼,对我们的现代生活仍有着启迪作用。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