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12 08:51:14 作者:记者 杨润勤 来源:SRC-78
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的起源一直有着几分神秘。
据《山海经》载,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的哭嚎之声,
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琼、尉迟恭全身披挂站立宫门两侧,结
果,李世民寝安无忧。于是,李世民命画工将他俩的威武形象绘在宫
门上,称为“门神”。这门神就是最初的年画。
宫中“飞”来说
“门神”是怎样“飞”到潍坊杨家埠来的?据传,当年为李世民
画门神的画工,是来自杨家埠的一个太监。后来,这位太监回到杨家
埠,京城的文武百官、商贾巨富纷纷前来求画。那太监无法应筹,便
想出了画线刻版印刷的办法。有了这种方便法子,印制秦琼、尉迟恭
画像的效率骤然提高,连百姓家里也可以贴上门神像了。从此,木版
年画在杨家埠逐渐盛行,并且,由门神发展到多个品种、多种体裁。
到清朝康熙、雍正时已相当发达。全村出现了永盛、公茂、吉盛、万
顺、广盛泰等十几个字号的画店。到清朝咸丰、光绪年间,发展到作
坊百家,画种过千。家家雕木刻版,户户描绘丹青。
这仅仅是个传说而已。杨家埠年画的创始者是杨氏先人,而据史
料记载,杨家一族是明朝洪武年间才从四川迁来,显然这个传说不能
成立。离开杨氏一族是无法谈杨家埠年画起源的。
一幅繁衍一大片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清朝初年,从京城里传到杨家埠一幅门神画,
当时有个能画善刻的人,巧妙地把它临摹下来,雕成木版,涂色印制,
让乡民们家家贴上门神像,一幅画繁衍了一大片。但这种说法又晚了
一些。据杨家埠老艺人们讲,印年画的初期,是用小案子坐着刻印的,
当地也有“刻版坐案子,捎带着糊扇子”的歌谣。解放后,这里发现
了一张印画用的古案子,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这种大案子是站着印的,
跟现在的基本一样。这说明,乾隆时杨家埠的年画已经历了一个相当
长的发展阶段,而且生产工艺也基本成熟。由此推断这里的木版年画
起码要早于明末清初。另据有关专家分析,杨家埠目前存留的门神品
种之多、分工应用之完备,不可能是仅仅从外地传来一张年画就有如
此效果。看来,清初传入一说还是靠不住。
到底画从何来
有人曾认为,杨家埠年画起源于明代的东昌府(聊城)。但据专
家分析,明代中叶,杨家埠在东昌府的年画作坊里干活的人,并不是
打零工的学徒,而是带徒传艺的师傅,是传艺而不是学艺,也就谈不
上起源于东昌府。但这个时期年画在杨家埠和东昌府盛行,得到许多
人的认可。到底年画从何而来呢?有关专家试图从杨家埠《杨氏宗谱》
里找到答案。
据《杨氏宗谱》记载,杨家埠杨氏一族于明朝洪武初年从四川梓
潼县迁入,与上述的明代中叶年画盛行相吻合。据此推断,杨氏先祖
在迁入前很可能已掌握了雕版印刷技术,来山东后,又将其发扬光大。
因为四川在宋代就是全国有名的雕版中心,宋太宗赵匡胤于开宝年间
让人刻印的《开宝藏》,就是集四川精工,费时12年雕成的。当时居
四川的杨氏极有可能撑握了雕版印刷技术,因而在迁居山东杨家埠后,
为谋生的需求,按照山东的风俗人情,在生活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
的木版年画。目前,这是最有权威的说法,但还不是最终的定论。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