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故里墨花香
2004-12-19 18:24:27 作者: 来源:SRC-71
关键词:
[提要]
山东临沂自古文脉流畅,艺风雅韵代代相袭。前人曾以“灵秀钟毓,代有伟人”来赞誉。在其历代所出的名人中,以“书圣”王羲之最为世人所崇。记者日前走进临沂,在洗砚池边感受翰墨馨香,寻觅“一代书圣”王羲之千载前的踪迹。
洗砚池畔存旧迹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东晋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其逸闻趣事千百年来一直让人津津乐道。关于他在临沂留下的踪迹,亦有很多传说,但多无实证。王羲之到底在临沂生活过吗?王羲之学术研究会会长、临沂师范学院教授王汝涛先生告诉记者,尽管一直以来异说颇多,但根据多方考证,王羲之幼年一度居住于临沂是无疑的。他介绍,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出生于琅邪国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他的家族,是当时的望族,被称为琅邪王氏。王羲之5岁时,王氏家族集体南渡建邺(今南京),留下的只有两人,但均早卒,有无后人,不可考。因此,其在琅邪开阳即今临沂市兰山区的王氏故宅,有舍宅为寺之说。其地金代时为普照寺,据现今尚存的金代普照寺碑记载,可约略知道它屡毁屡修,已难想见故居的本来面貌了。普照寺这一名字一直保留到20世纪30年代,其后成为临沂第五中学校址的一部分。1989年,临沂市政府重建王羲之故居,地点在原处稍偏西一点。去年,在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之际,又对故居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扩建,形成现今的规模。
朝代递嬗,胜迹沧桑。带着对书圣的景仰,记者来到位于临沂洗砚池街东段的王羲之故居——四周青墙环绕,大门南向,门上悬挂启功题“王羲之故居”匾额。入门向北,即为洗砚池,池畔杨柳依依,东西两侧狭窄处各有一石桥横跨。池北临岸有砚碑亭,亭内立“晋王右军洗砚处”、“洗砚池”石碑,字迹古朴苍劲。亭东临池有晋墨斋,内列文房四宝、书、画等。亭西,池中建留香亭,水上曲桥回旋,衔亭接岸。池西,回廊环绕,长百余米,廊壁嵌石碑五十余通,系国内部分著名书法家为故居重建时所题。砚碑亭北筑大理石台,台上立“晒书台”石碑。台北部建有书院,内列王羲之书法碑帖、石刻及国内书法名家精品等。园内还修复了王氏故宅——普照寺、王右军祠、五贤祠等景点。陪同而来的吴先生告诉记者,自重建以后,这里已经成为纪念书圣王羲之、学习交流书法艺术的重要人文景区。
行将离开的时候,记者漫步洗砚池,一池碧水荡起金波。在池光桥影的映照之下,远处雅致的仿古建筑流光溢彩地抢人眼目,像是满目的艺术光泽。
翰墨真淳冠古今
在临沂王羲之故居书法碑廊里,镌刻着“才华蕴藉兼文武,翰墨真淳冠古今”的诗句,这可以说是对书圣王羲之一生成就的最好概括。
王羲之以书闻名,而他的文学及绘画艺术也是一流的。他的文章,从传世的书简及《兰亭序》、《兰亭诗》看来,富有文采,而且有晋代文字简劲婉约之致。另外,他少时随擅长丹青的叔父王廙习书,在绘画方面亦有很高造诣。但这些成就被他的书名所掩,不受后代治史者的重视,颇令人遗憾。
王羲之早年仕途坎坷,在清客之类的闲职上消磨了十年光阴。351年,他被任命为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但四年后,便辞去官职,结束了自己的仕宦生涯。有人认为王羲之素性淡泊所以辞官归隐,其实他浮沉宦海30年,为官到处有所建树,堪称浊世循吏,说明他并非无意用世之人。那么他到底为何离开官场并发誓不再回去了呢?表面上看,是鉴于仕途险恶,事实上,是不能施展抱负而对政治失望的抗议。
古今书法家多矣,为什么独称王羲之为书圣呢?王汝涛先生认为:“王羲之虽出自名族,但因其父亲王旷之战败失踪,受到族长王导的歧视。这种近于孤臣孽子的地位,使他立下了政治上有所建树的大志。但在东晋那个污世,清醒的政治家不但不被重用,而且受排挤,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使王羲之把弃官后的精力完全用于书法,精神上升华,艺术上突变,成就了书圣的地位。”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艺术界,不仅“大师”的帽子满天飞,而且“书圣”的桂冠也随便送,随便戴。江苏古籍出版社王春南先生说,一切自封、乱封的“书圣”称号,就像沙粒一样,被历史的大浪一冲,便会了无影踪。读一读王羲之,就知道“书圣”的桂冠不是可以随便戴上的。他谈到,王羲之早年书法与同时代人庾翼齐名,但庾翼并不把他放在眼里。后来,王羲之的书法有了重大突破,使得本来与他不相上下的庾翼大为折服。庾翼说,在家兄庾亮处见到王羲之用章草写的一封信,惊为“伯英再生”。伯英即东汉张芝,早在曹魏时代就被推崇为“草圣”。“伯英再生”,也就是说庾翼承认王羲之乃张芝第二。据考证,王羲之给庾亮写信,大约是在38岁以前。此时的王羲之,就已在当时书坛独占鳌头了。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谢安等42人举行了著名的兰亭雅集。这是书法家、文学家、社会名流的盛会。与会者推定王羲之为《兰亭集》作序,这表明王羲之在当时书坛处于领袖地位。
千载而下书风扬
王羲之幼时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并经父亲王旷及叔父王廙传授笔法论,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其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后人评价:“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伯敏先生认为,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他介绍,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其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虽无原迹存世,但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他有七个儿子,均有书名。其中幼子献之得其真传,与羲之同称“二王”。361年,王羲之死于金庭,年59岁,他的诸子定居于嵊县、新昌等地,另有迁至杭州、鄞县、余姚以及台湾、香港等地的。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王羲之法帖的。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崇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认为右军“尽善尽美”,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书法名家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当今书法创作、研究多元化发展,但王羲之书法魅力不减。目前,在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等地都有王羲之书学研究机构,而在书圣故里临沂,更造就出数以千计的痴迷书法的艺术追寻者。已经连续两年举办的书圣文化节,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书法爱好者来到这方富有艺术灵秀之气的小城,一系列专业性的书法活动如火如荼。中国书法史上把王羲之看做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新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高峰。
houhaihua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