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遍山东 > 民间传说

蒲学大师路大荒:泉边湖畔筑书巢

2004-09-22 00:00:00    作者:   来源:SRC-72  

关键词:
[提要]
  路大荒(1895~1972):原名路鸿藻,字笠生,号大荒山人、大荒
堂主人,淄川区菜园村人。1936年,上海书局出版他主持编辑的《聊
斋全集》,一时轰动学界。建国后,先后任山东省图书馆整理委员会
副主任、副馆长,1951年主持修复蒲松龄故居。他从二十多岁起便开
始留意搜集蒲松龄著作的原稿、抄本及有关文物,成为中国收集占有
蒲松龄手稿最多的一个学者,被誉为“蒲学研究第一人”。1962年出
版毕生研究、整理蒲松龄著作的别集《蒲松龄集》,计123万字。
  国难当头显气节——
  宁可弃家也要保全手稿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济南。当城中百姓纷纷携家外逃的时候,
一个背着土布口袋的中年人却从淄川乡下悄然潜入济南。对他来说,
个人的荣辱安危可以置之度外,但口袋中的东西却万万不可落入侵略
者的手中。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置身于日本人的眼皮底下或许能躲
过一劫。这位外乡人在济南定居下来,以做家教、街头写字为生,当
时街坊们都以为他不过是个落魄书生,直到抗战结束后外乡人被聘为
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时,人们才知道,原来他就是著名蒲学专家路大
荒先生。当年他初来济南时口袋中背的不是干粮和衣物,而是弥足珍
贵的蒲松龄手稿。
  1895年3月,路大荒生于淄川县北关乡菜园村,该村距蒲松龄的
家乡蒲家庄只有6里。大荒7岁入学读书时,启蒙老师蒲国政就是蒲松
龄的同族后裔。蒲国政经常向他讲起《聊斋志异》中一些故事的渊源
和真相,由此激发起他对聊斋的浓厚兴趣。后来,路大荒转入县城王
东生家的私塾求学。王家有不少《聊斋志异抄本》和蒲松龄诗集手稿
本,令路大荒大开眼界。此后,他就四处奔走借阅蒲氏作品,遇到相
关的内容就随手抄录,比较同异,初步开始了蒲松龄研究。20世纪30
年代初,他陆续在上海《申报》、《国闻周报》,天津《大公报》上
发表研究蒲松龄的文章,还纠正了胡适把《醒世姻缘》列为蒲松龄著
作的糊涂考证。
  1936年,上海书局出版了路大荒主编的60万字《聊斋全集》,此
事一举在学界引起轰动,路大荒集有大量蒲松龄手稿的消息也不胫而
走。1837年12月,日军攻陷淄川城后,直奔路大荒家欲抢夺聊斋文集
手稿,事先得到消息的路大荒背起手稿躲进了深山,后辗转来到济南。
  湖畔泉边筑书巢——
  123万字的《蒲松龄集》诞生于济南
  路大荒逃难到济南后,先是住在大明湖畔的秋柳园街25号的小楼
内。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该院内尚有两座前后相错的二层六开间小
楼。路大荒的外孙女尚义华介绍说,原来院内只有这两座小楼,现在
的平房均为解放后添建,当时路大荒就住在前楼的一层,这里可谓是
他在济南的第一处故居。
  1951年,尚义华的父亲,即大荒先生的大女婿买下了曲水亭街8
号的一处四合院落,大荒先生遂搬来与女儿一家同住,好友画家黄宾
虹曾为之题名为“曲水书巢”。直至1972年去世,他的后半生有三十
余年是在这里度过的。记者日前来到曲水亭街8号,这是一处路东临
街的院落,由王府池子流向大明湖的泉水从门前小河中潺潺流过,小
院的旧式门楼业已坍塌,现在仅存大门,门两侧的横陈的上马石昭示
出这里过去并非寻常人家。
  进大门分南北两院,路大荒先生当年便住在南院,如今,在此居
住的是路大荒的外孙女尚义华一家。南院的院落较为狭小,有正房北
屋三间,东屋两间及南屋两间,一株挂满果实的老石榴树高出了屋面,
将巴掌大的天井“篷盖”起来。这株由路大荒先生手植的石榴树树龄
已有50多岁了。“这个院子原来还要大一倍,现在的北屋是在原来的
基础上翻修的。姥爷在世的时候就住在这个北屋。他总是没黑没白地
看书写作,每天晚饭后8点睡觉,夜里12点再起来于夜深人静时挑灯
工作。即便是冬天屋中很冷时依然如此。”尚义华说。
  在“曲水书巢”中,他积年笔耕,将那些颠沛流离的断简残编合
拢、规整。1962年,巨著《蒲松龄集》终于问世了,它收集蒲松龄文
稿共123.8万字,比1936年的《聊斋全集》多了整整60多万字,是蒲
学著作出版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完整的蒲松龄诗文全集,它丰富了
世界文学宝库,奠定了众学者蒲学研究的基础。日本学者天野元之助
盛赞其为“当今研究蒲氏著作第一位”。
  一生遭遇了三大劫——
  文革中被抄得家徒四壁
  路大荒一生遭遇了三大劫。第一劫是遭遇了日本人而被迫逃亡,
第二劫是“三反”运动,第三劫是“文化大革命”。据王刚《路大荒
背着蒲松龄手稿逃亡》一文记载,在隐姓埋名躲过第一劫后,1952年
“三反”运动中,有人指控他家的文物是盗窃了省图书馆的收藏,他
被告知必须赔偿损失1500万元。家里的物品被拉到街上当众处理,其
中便包含王渔洋手稿、王懿荣对联及一些尚未整理的聊斋文稿。后来
所幸由于文献考古学家王献唐等人出面作证,这一劫半道中止。但已
经卖出去的那些蒲松龄的珍贵手稿却泥牛入海了。
  对大荒先生造成重创的“文革”是带来的第三劫。1966年8月,
大荒先生被抄家。聊斋佚文、秦汉瓦当、元史底稿……统统被拉走了。
“姥爷手中的字画、古董及珍贵的蒲氏文稿,如果出卖,可以买好几
处房子,改善家人生活。但他甘愿守着财富受苦,一双袜子也缝缝又
补补。谁想到姥爷四处搜集购买的珍贵书籍全被拉出去烧掉了!”尚
义华痛惜地告诉记者。
  从前四壁皆书的“曲水书巢”变得四壁萧然,地面的砖头都因检
查而被起掉了。房间的墙角上只剩下一块小石头,那是一枚刻有“历
劫不灭”的印章,是由王献唐先生撰文、由名篆刻家刻的,大荒先生
苦心收集的蒲松龄文稿在多次遭劫后终于消失了……
  1972年6月6日,大荒先生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学者梁漱
溟亲自为大荒先生题写墓志铭:“盛德丕显,有功不矜;高风亮节,
报效国恩。得时则驾,日月胸襟;半生贫贱,一代闻人。留仙知己,
永垂竹帛。”
  记者手记
  一代学人长垂范
  今天,当我们沉迷于《聊斋志异》奇诡迷离的鬼狐故事、徜徉于
志怪小说的艺术巅峰的时候,很少会联想到它们流传到我们手中经过
了多少惊险、艰辛与磨难。这也可能是路大荒久已不为人提及的原因。
一代学人路大荒悄然离世已30余年了,然而当记者了解到他冒死保护
蒲松龄手稿的故事的时候,仍深深地为他的人格魅力所震撼。
  在路大荒长期居住的“曲水书巢”,当记者看到保存至今的那块
先生当年使用的玻璃板时,仍禁不住肃然起敬,因为这是他呕心沥血
研究蒲学的惟一见证。
  近年来,有学者发出呼吁,在大明湖扩建和历史传统街区开发中,
路大荒曾住过的两处寓所应予以保留和恢复,一则纪念路大荒先生一
生的学术功绩,二则可为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充实新的内涵。
  人们期待着,这种呼吁能尽早成为现实。毕竟,路大荒先生留给
世人的不仅仅是120多万字的《蒲松龄集》,还有那种矢志不渝、舍
生取义的学人风范。
  记者 雍坚 通讯员 李铭
xiexiwei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