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遍山东 > 民间传说

山东土吃系列

2004-06-18 00:00:00    作者: 云门    来源:  

关键词:
[提要]

    山东的鲁菜名列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但这个土吃系列与鲁菜关系不大,土吃来自乡村农家,更具体一点,指的是我家乡青州方圆三五十里之内的地方土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到了俺山东,辣椒苹果西红柿长得都特别大,大白菜大葱大蒜,是真的因为个大才这样叫的。为了与此相配,山东人吃的饼自然也不能含糊,叫大饼。吃起来也就“大碗喝酒,大碗吃肉”。吃了大号的东西,自然山东人个子也就高大,于是就有山东大汉之说。山东大汉的性格自然大大咧咧,所以看了下面的文字,如有粗糙之处,您就多多包含吧。


  食花


    食花听起来有些像杀鸡取卵的感觉,但在中外食品中并不希奇。茉莉花可以作茶,菊花作茶入药均可,黄花菜吃的就是花。意大利有一种叫作Zucchini的蔬菜,果的形与色极像无刺的黄瓜,吃起来则像未成熟的南瓜。意大利人也吃其花,花呈黄色喇叭状,像南瓜花。把肉馅放到花内把喇叭口封住,外面裹上面糊,像山东的合子一样放到油里炸,蘸了佐料(Sauce)吃。

    山东也有各色的南瓜,但不食其花。山东人很少吃蔬菜的花,而是吃树上的花:白杨树花、梧桐、榆树花和槐花。这些花多在春夏开,而且吃法各异。

    记忆里,白杨树花开得很早,春天天气刚刚转暖,杨树叶子还没有露头,杨树花就开了。杨树花毛茸茸的像狗尾巴,只是小得多,一般有半柞长,我们称为白杨环子。

    我们那里的白杨树品种可能同《白杨礼赞》里提到的西北白杨不同,因为其枝叶不是抱成一团往上长的。杨树是我们那一带的主要树种,高大挺拔,是盖房子作栋梁的好材料。白杨树往往种在公路边上遮荫又护路。从青州城东到南边沂蒙山脉边沿的临朐城,有一条上个世纪初德国人修的柏油马路,两旁的树就是巨大的白杨树。

    因为白杨树很高大,很难直接采摘,要吃杨花往往要从树下拣落下来的。杨树花期很短,开得快,谢得也快。有时一夜风雨会拣到很多。回来先煮了或炒或凉拌,虽然味道略苦,但开春缺菜的季节,还是很希罕的菜。

    梧桐树也是山东的主要树种,生长很快。儿子在十几岁的时侯种上几棵,等到娶儿媳妇的时侯,树就长成家具的木料了。算是“家有梧桐树,不怕引不来金凤凰”的新解。

    梧桐树有两种,家梧桐和洋梧桐。洋梧桐长得快,但花不如家梧桐的好吃,土花总比洋花香。梧桐花的形状如喇叭,多呈白色,家梧桐略带些紫。这花等着落下来的时侯,已经干枯不能吃了,要吃最好趁新鲜到树上摘,所以往往不易得。如果早上摘花,花蕾里还有露珠,猛吸一口,异常清甜。此花要是炒了吃就是罪过,最好作鸡蛋汤,花漂在汤里如绸缎,吃上去口感滑软,味道清淡而芳香,为花中君子也。     

    榆树全身几乎都可以作食物,所以虫子也喜欢,树往往还不成材就被虫蛀的千疮百孔了。它的叶子可以吃,树皮磨成粉可以吃,不但没有怪味,而且很糯滑。据说在60年代初期的饥荒当中,榆树救了很多人。后来我父亲在院子里就种了很多榆树,就是备饥荒时吃的。

    榆树的叶子可以同玉米一起蒸窝头,但叶子太粗,味道不好。最好的还是它的花。其花为圆形,小纽扣儿般大小,但薄如纸,除了中间有一小子凸出,样子像铜钱,所以称为“榆钱儿”。榆钱儿飘在地上,遇到连阴雨,就会长出小榆树苗。要吃榆钱,就不要等它落下就爬到树上,将带花的小疏枝一串一串的折下来。这时的榆钱绿中透黄,最好在烧豆浆的时侯加进去。煮好了,舀上一大碗,两手捧了,呼啦一口榆钱就随豆浆一起入口,只有滑爽两字可以形容。

    在这些花种中,好像槐花开得最晚。槐花是比较多的一种花,开在树上就很清香。槐花最好作饼子。将槐花采来洗净,加稍些面糊,能够将花粘在一起就行。然后用油煎得焦黄。不但味道好,吃起来也好玩。吃槐花饼要几个小孩子一人一个,跑到大街上围成一圈,一边说笑一边吃。双手拿着饼,猛咬一口,看一眼,看谁咬得整齐。槐花饼的纤微交错在一起,用牙咬不断,要咬一口拽一下,所以咬口参差不齐。

    家乡的这些花,想来20多年没有见到吃到了。不过在梦里梦到家乡的时候,也常梦到这些花的滋味。

  香椿

    香椿是一种树,能吃的部分是树叶。在山东,能够吃的树叶不多,除了榆树,香椿就是一种。

    严格说来,香椿不是山东所特有,但山东的气候很适合这种树生长,也就成了山东土吃的一种常见菜。

    最好的香椿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嫩芽就一簇一簇的从灰红色的树皮下面冒出来。等到有一柞长的时侯,就可成簇的扳下来当菜吃了。嫩芽可以直接炒了吃,最好的是同鸡蛋和在一起煎了吃。但嫩芽的季节非常短促,又不好保留,所以最常见的就是放到坛子里腌成咸菜,可以吃上几个月。

    香椿嫩芽虽好,但不能摘得太多,否则就如杀鸡取卵,没有来年,所以能采的嫩芽往往不多。等到了夏天枝繁叶茂时,其叶子则如孔雀羽毛般,一条半米到一米长的主干,两边长着两排叶子。此时就可以大量的采其叶片了。     

    成熟的叶片如柳叶状,但要大得多。此时的叶子较老,且有一股特别的味道,做咸菜最好。先将叶片从主干上劈下,混合了大粒的海盐,用力地揉搓。这是为了把叶片表面的蜡质去掉,盐才能腌进去。等叶片揉皱了,同盐一起放到坛子里塞得实实的,封好口过数月待叶子变黑,邪味去尽,就可以吃了。

    香椿嫩芽腌的咸菜最好不加任何其他调料,可以吃到香椿特有的香味,很开胃。嫩梗清脆,口感很好。也可以同鸡蛋一起做成卤来吃面,味道鲜美无比。而老叶子腌的咸菜最好用重重的蒜泥,同捣碎的炒芝麻末拌在一起,卷到新鲜玉米做的煎饼里吃,香椿芝麻和玉米的芳香连同大蒜的辛辣,吃到口中可谓痛快淋漓之至。


  合子

    山东人喜欢吃包子饺子,这合子的样子颇像包子饺子。但除了馅儿和饺子相同,其他原料和作法都不一样。合子不用面皮,是用蔬菜来作皮的,这是最大的不同。

    最好的合子是扁豆合子,扁豆皮薄而结实,最适合作合子。山东的蔬菜水果都长得比较硕大,扁豆也是,大的可以长三指宽一乍长,而且大而不老。作法非常简单,用肉馅,将扁豆从一边拨开,将肉塞进去。然后放到面糊里面打个滚儿就成了。合子一般都是放到油里去炸,把面糊炸得金黄里面也就熟了。

    合子的馅最好是韭菜猪肉的,加点海米更鲜。吃了满嘴喷香,他娘的一个字,爽!馅儿是越多越好,否则还不如直接吃炸扁豆。所以,扁豆要大的,但不能老。     

    除了扁豆合子,还有茄子合子。因为茄子太大,往往要将茄子横向剖开成车轱辘状,然后再在车轱辘上再剖一刀,这一刀不能到底,这样就成了一边相连的两片车轱辘,肉就可以塞到里面了。当然最省事的还是青椒合子,将青椒从蒂把处剖开,掏空后在里面塞肉就是了,做法很像上海的面筋塞肉。

    从做法上看,似乎都是将蔬菜剖开再合上,所以叫合子更加合适,可从成形后的样子看又像包着肉的盒子。参照包子似乎是在个“包”字上,不在结果,重在过程。同理这里也强调制作过程,所以就叫合子吧。

    吃合子的季节最好是秋天,记得小的时候多在中秋前后,那时的扁豆已经爬满了篱笆,一串串的扁豆也已硕大。茄子和菜椒也是丰收的时候。秋凉以后的韭菜碧绿而味道充足,呵呵,不吃怎么能够平民愤?

    海外的中餐也有类似的东西,但他们是将馅儿放到一片小青椒或豆腐块上炸,从制作过程上看,已经失去“合”的意义了。而且馅儿在外面,一炸就硬,全没有合子那股嫩劲。这个变化颇有点像馅饼变PIZZA,肠子露在外了。中土之物留洋被西化了,还是南橘北移而成枳了?

  辣疙瘩


    辣疙瘩是一种蔬菜,像萝卜一样是长在地底下的。其形状为圆球底下长了一个长须根,样子像个疙瘩,吃起来有一股辣味,故名之辣疙瘩。

    辣疙瘩生吃不如萝卜那么甜脆,炒了也不如萝卜香,但辣疙瘩腌的咸菜却是萝卜所不能比的,辣咸菜是山东的大众咸菜。

    辣疙瘩同萝卜一样是在秋天成熟,直径有10到20几个公分大小。其叶子也可食,像雪里红。叶子从辣疙瘩上切下来即可像雪里红那样腌成咸菜,也可以将其晒干了留到冬天当干菜吃。腌出的咸菜虽没有雪里红特有的香味,但却比雪里红口感好,吃上去很脆。干菜可以放到豆汁里面,或者放到水里泡了同肥肉一起炒了吃,味道都很香。

    辣疙瘩去了叶子以后,将下面的须根去掉洗净,然后放到缸里去腌就行。辣疙瘩要腌一两年才渐渐地由白色变棕色,辣味也会消失而变香。在山东几乎每家都有一个大咸菜缸用来腌咸菜。腌一次,可以吃几年。用的盐不用太讲究,但最好是渤海湾的海水晒出的海盐,大大的颗粒,里面还有碘等人所必需的元素。咸菜里最好放些花椒(或花椒叶子),生姜和蒜等佐料,待咸菜腌成了会特别的香。

    辣疙瘩咸菜的肉比生的辣疙瘩脆的多,皮厚厚的不如肉脆,但皮上的纤维已变软,无论是口感还是味道都是最好的。辣疙瘩咸菜可以直接切成薯条一样的长条子吃,也可以切成片的撒上辣椒粉吃。精致一点的可以切成丝,再加上小磨香油凉拌了吃,都是极其清爽的菜,你不愿意生吃,要炒了吃也行,其最佳搭配是配上芹菜丝和稍许肉丝炒个半熟,咸菜的香味配上芹菜特有的芳香,吃上去又脆又香又爽

    辣疙瘩咸菜同其它许多咸菜一样,是喝稀饭的好东西。用山东小米熬出来的黄油油的稀饭,再就着辣疙瘩咸菜,那味道可真是天下第一。在游历了世界,尝过了一些佳肴美味之后,想念的仍然是这一口。

  大葱蘸酱


    山东有一种“大葱蘸酱,越吃越胖”的说法。越吃越胖的东西,现代人听了可能唯恐避之不及。在过去营养不足的时侯,能让人发胖,这对大葱蘸酱是百分之百的褒奖。

    实际上,大葱蘸酱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来看也是一种健康食品。大葱是蔬菜,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可食纤维,无脂肪,低热量(每100克90千焦)等。酱是大豆作的,黄豆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这样看来大葱和酱就是一个黄金搭配了,现代人不用担心,不会比其它食品更让人发胖。

    在山东做豆酱一般在春天。黄豆用水泡透,放到阴处发酵,等到豆子上布满了毛,就将其用水磨磨碎并加盐,所以山东豆酱是咸的,不像有些地方是甜酱。刚磨出的豆酱呈黄豆原色黄色,吃上去也有生黄豆的味道。接下来还要放到太阳下面去晒,上面被晒的一层在太阳光的作用下,会慢慢变成棕色,最后变成所谓的酱(油)色。这时候黄豆的生味就去掉了,就可以吃了。然后不断翻动最后整盆酱就做成了。放到坛子里封好了可以吃很长时间。制酱原料和过程纯属天然。

    大葱也有讲究,生吃最好的是靠近根部的葱白。葱白不像上面的葱叶等那么辛辣,好的葱白还会有淡淡的甜味。大葱往往是冬天的蔬菜或调料,葱叶很快就会晒干,保存下来的只有葱白部分。所以葱白越长越粗就越好。

    为了葱白长大,在春天就播种,到了夏天葱长得指头般粗就要移栽一次,将葱栽地一排一排的,以便随着葱的长大用土把葱的下半部分埋起来,就会强迫埋到土下面的葱白长高。在其成长阶段,还要加土几次,直到晚秋,葱白部分可长到直径四五厘米,长达四五十厘米,就成了真正的大葱了。

    但蘸酱用的葱最好是春天的葱。一般在去年秋天种上,到了冬天叶子就会冻干,但根部不会死。到了春天冰雪一融化,翠绿的葱叶总是先露出地面,到了春天第一批豆酱晒成熟后,葱就可以吃了。这种葱长的时间不长,直径一般也就一厘米左右。但辛辣味道几乎没有,就是葱叶也是甜甜的。

    大葱蘸酱的最大缺点就是吃完以后嘴里有一股葱味。就像臭豆腐吃起来香闻起来臭。受害的往往是周围邻居,但大葱的功力远不及臭豆腐,充其量臭臭身旁的人,上班约会前不要吃就是了。

  烧饼

    山东以面食为纲,饼也就特别的多。这里要谈的烧饼不同于前面提到的山东大饼,烧饼不是家里常吃的食物,而是走亲访友所带的礼物。为了好懂,还是先提供一点背景。

    每年的正月初,是山东人走亲访友的季节,不管是七大姑还是八大姨,平时忙了不走动,到了这个时侯都要去走走看看。一般是按重要程度排序走。大年初一在家过年不出门,初二为走亲戚第一天,是小媳妇儿回娘家,小孩子看姥爷姥娘的日子,初三反过来。咱中国人注重礼节,走亲戚不能两只手提着十个手指头,多少要带些东西。反正你来我往最后的礼物总是基本又回来了。但走的亲戚多,礼物不能太大手大脚,就要选择那种既能拿出手,又不太破费的,烧饼正好满足这种要求。     烧饼不是烙出来的,而是烧烤出来的,所以叫烧饼。烧烤这一种做法在山东的食物当中非常少见。因需要特别的设备,烧饼也就都是由“专业人员”做出来的,一般人家也没有这手艺。

    每到了腊月,烤烧饼的人家就垒一个土炉子,看上去很简单,一块炉底用铸铁炉条排成,上面是一个弓形的炉膛,正对着门的是一个同烟筒的通道口。炉膛表面可以是转垒的或石砌的。燃料不能用煤,因为煤烟有味道。最好用木屑,烧起来火候高底适中。这种烧炉很像中东一代的烤炉。

    做烧饼的面是发面,要和得很稀,勉强能成型就行。待炉膛烧的热热的,就可以将面分成小块面团,往炉膛上贴。贴烧饼不是一个力气活,但在火热的炉膛里操作就要求快稳准。大冬天光着背操作也会出汗。回想起来,那场景应该出现在张艺谋的电影里面。

    烧饼的形状呈锥状,像窝头但中间没有窝头的小洞,底部贴到热炉壁上。所以相当于全方位的烧烤。因为面很稀,烧饼烤熟发开后可以长到原来面团体积的好几倍,像爆米花一样,又一个粮食放大法。烧饼底部直径五厘米左右。烧饼烤出来后表面很硬,呈金黄色,表面往往还粘着芝麻。掰开来后里面雪白而蓬松,不过肌理很美,就像好的烤面包里的一样。面里往往加了盐,吃起来口感和味道都好。

    烧饼烤好了就拿出来卖,就像山东老乡武大郎卖炊饼那样,用担子挑了走街串巷,不知道烧饼和炊饼有没有联系。不过卖烧饼的小贩做生意比武大郎灵活,如果没有钱,用粮食换也成。由于烧饼放大过了,一斤麦子可以换一大堆烧饼,看上去很划算,用来走亲戚就再好不过了。没有亲戚走,买了哄小孩儿也行,所以家家都买点儿,以备来年正月之需。小贩的生意很好,每到了腊月,就可以听到卖烧饼小贩的吆喝声。

    不过现在走亲戚有了更时兴的东西替代,烧饼现在已不常见了。

  大饼

    大饼是用白面粉做的,实际上花样也很多。最简单的一种我们称为单饼,是相对于多层的油饼而言的。做法非常简单:将面粉加水和得比做饺子皮的面略硬,切成小块。用擀面杖擀薄,但比饺子皮厚两到三倍。然后放到鏊子上去烙。

    烙饼的鏊子也是特有的,比煎饼鏊子小,直径为四五十公分。单饼的大小也就这么大。烙饼的火往往很旺,因为火小了烙的时间就长,饼烘干了不好吃。边烙还要边用一个竹(木)批不停地翻,让其两面轮流受热。不一会儿,饼中间的空气因为受热就会鼓起来,像一个球,为了让其贴近鏊子,就要用竹批使劲压下去。单饼烙出来后很柔软,样子很像黎巴嫩饼,但要大得多。烙好的饼的白色表面上会散布着一块块金黄色的糊痕,十分诱人。有时用两只单饼叠在一起,中间加上馅儿,将饼的边沿捏起来就成了大馅饼。做起来很简单,吃起来也很柔软。

    还有一种大饼,因为有很多层,所以又叫千层饼。里面加了油,又叫油饼。大小同单饼相同,但要厚得多。不同之处在于其做法。先用擀面杖擀出一个很大很薄的饼,然后在上面抹上菜油,撒上一些盐,最好将切得细细的葱末撒上一些,烙出来更香。然后将饼对叠,将有油盐葱的一面叠在里面,然后将边沿捏住,以免将油漏出来。再接着对叠数次,叠的次数越多擀出来的饼的层数就越多,这是最省劲的叠法。

    待叠得不能再叠了,就将其重新擀开,擀成鏊子大小,厚度一般在一指厚就可以烙了。饼烙出来后,因为各层之间有油,不会粘在一块儿,会是一层一层的。饼很大几个人才能吃一个,饼太厚也不能卷起来,往往要将饼沿着半径方向切成若干块三角形的饼块,吃起来就方便了。

    山东人吃的饼里也有小的,直径15到20公分,叫做“火烧”。这种饼也是烙出来的,不过用的是发面。将发好的面分成小苹果大小的一块儿,在面板上用手一压就成了。烙出来后面会发开,可达一到两公分厚。火烧容易保存,吃的时侯也不用加热,也比馒头瓷实。出远门时作为路上吃的干粮特好。火烧也可以在里面加了馅儿做成馅火烧,加上红糖作成糖火烧,这在以前简直希罕得就像现在的冰糖燕窝一样。

  粗粮细做话煎饼

    大饼卷大葱是众人皆知的山东土吃,是我们山东的代表食物。这里的大饼实指的是煎饼,而不是真正的大饼。大饼和煎饼的区别除了做法上不同,主要还在于其用料有异,前者为白面烙成,后者为粗粮所作。在大饼卷大葱成名之时,白面还是稀有之物,粗粮煎饼为主食,山东煎饼和天津所谓的煎饼果子中的煎饼不是一会儿事。

    煎饼的用料在80年代之前主要是以地瓜干和玉米为主——两者那时是山东的主要农作物。有人认为地瓜(红薯)玉米煮了烤了味道都好,可那是因为他们肚子里油水太多。如果要把他们当主食,不出两天喉咙里就会冒酸水。再说新鲜的地瓜玉米也没法保存,地瓜往往晒成地瓜干来储藏,就是将地瓜切成片晒干了。地瓜干可以磨成粉做窝窝头或饼子,但那窝窝头可不像烤地瓜那么好吃,凉了硬得可以打死人。而做成煎饼就成了粗粮细做,味道也大为改观,而且在常温时保存数日不坏,吃的时候也不需要加热,味道也不差。     

    这个细做可是麻烦之至。地瓜干要在水里泡一天左右,等到水分将其彻底软化后,就用刀将其剁碎。同泡好的玉米混在一起,在水磨上磨成糊。而这一过程很费时费力。水磨为颗粒粗大的圆形花岗岩磨盘制成,有上下两块叠在一起。磨盘的两个接触面上都凿出了条纹以增加研磨和排糊的能力。上片磨片上开了两个小洞,可以将料混着水一勺一勺地加入。推动上片磨盘就可以将料碾碎,从上下磨片的磨缝里流出的就是做煎饼用的煎饼糊。推磨可以用马或驴等牲口,那是在解放前的地主家才能用,普通人家也只有人推。小的磨盘一个人推就行。可大的磨要三四个人才能推动。后来渐渐有了电动水磨,人们才从这繁重的体力中解脱出来。     

    接下来就是“摊煎饼”。工具是家家必备的,首先是一个鏊子,为铸铁制成的圆形铁板,上面平整光滑,下面有三支角可以作为支撑,也可以在鏊子和地面间留下空间以便加柴烧火。再就是一个耙子,是一条木板,上面垂直按上一个把手,可以用手拖曳,也就是“摊”。当鏊子烧热以后,用勺子舀上一勺煎饼糊放到鏊子上,用耙子沿着鏊子摊一圈,煎饼糊所到之处就迅速地凝成一层,未凝固的面糊就被耙子带着向前走,耙子的长短正好等于鏊子的半径,耙子绕场一周,煎饼就成。为了煎饼质量更好,在上层的煎饼糊还没有完全凝固煎熟之前,用一块木板(称为刮子)在上面刮一下,可以使上面平整和厚度均匀。因为煎饼很薄,很容易焦,这一操作要眼疾手快。待成熟以后,就可以揭起来了。煎饼的大小以鏊子而定,直径一般在半米到80公分之间。

    好的煎饼要薄如蝉翼,厚度均匀。这不但要求煎饼糊磨得要细,稀稠适当,最重要的还在于摊。摊的时候手要麻利,火候还要适当。摊煎饼往往是家庭主妇的活儿,在山东过去要考察新媳妇会不会做活儿,只要摊一次煎饼就可以知道。     

    刚刚从鏊子上揭下的煎饼很柔软,可以将其卷成煎饼卷来吃,所以才有“煎饼卷大葱”一说。刚刚冷却的煎饼由于失去水分会很干,但煎饼往往是叠在一起的,渐渐又会返潮而变得柔软,上面盖上布就会可以长期保持。待吃时,只要揭一张就成,非常方便。后来,在济南出了一种煎饼,像糕点一样用纸包好。那种煎饼味道甜甜的更像糕点,不像煎饼。更不能容忍的是这种煎饼给弄得很干很酥,不用说卷,就是碰一下就碎了。     

    煎饼内的地瓜干和玉米比例不同,其颜色也不一样。我特别喜欢那种纯黄色玉米做的煎饼,如果是新产的玉米摊出来的煎饼,色彩金黄,吃上去有香喷喷的玉米味,口感很爽,是粗粮细作的典范——同样粮食做的玉米窝头和玉米饼子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煎饼也是一种富于变化的食品。原料除了地瓜干和玉米,还可加上其他花样,比如添些大豆,味道就会香很多。小麦做的煎饼非常有筋道,最好的当然还是小米煎饼,但小米不可多得,自然吃得也就不多。最难吃的是高粱煎饼,吃起来很涩且很柴。 就是同样的配料,也可以变化出花样。比如在夏天磨好了的煎饼糊,放上一天就会自动变酸,摊出来的煎饼酸酸的味道很特别。有些人在摊煎饼时故意留下一些煎饼糊,第二天再摊,就是为了吃这种酸煎饼。实际上,我最喜欢吃柿子煎饼。山东出柿子,等到放地熟透了,柿子会变软。在煎饼摊好还没煎熟之前,将去皮的柿子放上去,用刮子在煎饼上刮均匀。熟了以后,煎饼红红的,味道甜甜的非常好吃。即有粗粮的纤维又有水果的维生素,营养自然丰富。对吃腻了大鱼大肉的现代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健康食品了。

    煎饼的做法也不止一种。有些地方不用摊,而是将地瓜干粉或玉米面粉加水和成一大块面团,用手拿了在鏊子上滚上一层。这种煎饼省了磨糊这趟工序,摊出的煎饼也蓬松很多,但其厚度不好控制,往往过厚,味道也远比用煎饼糊摊出的好吃。

    煎饼吃起来不像馒头面条米饭之类的食品那样省力,没有吃习惯的人吃上一个会累得腮帮子疼。记得1973(1974)年那会儿,重拍电影《南征北战》,我们那里驻了放烟火的部队。他们馋煎饼,就弄了些粮食请地方上帮着做。等到一顿饭下来,个个捂着腮说酸痛,可能是因为好吃而吃的太多了累的。

  来源:清韵书系

hhh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