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15 00:00:00 作者: 来源:SRC-70
一首村谣,描绘着一个人物,记叙着一个事件,蕴含着一段历史,展示着一个村庄特有的风土人情,成为家乡的史诗而经久传世。
抗日战争时期,一支由前线溃败南退的国民党队伍在我们家乡一带留下来,成了土匪,匪首叫吴连杰。一次,他手下的几个散兵拉着大车在我们村西北地里偷掰玉米,被我村的郑绍柳瞅见了。郑绍柳明着是保长,应付着日伪的差事,可暗地里却是通着共产党的,时称皮白心红,两面政权。郑绍柳看到匪兵光天化日之下拉着车偷玉米,气得肺炸,恨得牙痒,便寻来一根杠子,悄悄接近匪兵,抡起杠子打去,匪兵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落荒而逃。吴连杰则因有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气急败坏,准备纠集力量给郑庄点颜色瞧。郑绍柳闻讯一夜往返80里,到博平搬来了县大队。第二天,吴连杰带兵包围了郑庄,县大队刚打了几个机枪点射,吴连杰就留下几具匪兵尸体屁滚尿流。
匪坯子,偷棒子,
挨了郑绍柳一杠子。
吴连杰,拉杆子,
围了郑庄一圈子。
郑绍柳,不犯怵,
博平城里搬八路。
八路来了一放枪,
吴连杰拉了一裤裆。
这首村谣,便是说的这段故事。
“疤拉”三爷是我们村数得着的庄稼把式,但也有他失手的时候。人民公社时期,他为生产队里去村西犁地,休息时把牛歇在井边。谁知牛抵起架来,一头牛扑通掉进井里。三爷高声呼救,人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牛捞上来。时任大队长的郑天增对三爷怒目圆睁,严厉批评。事后不久,一首村谣便在村里流传开来。
疤拉三爷真不厘,
郑庄家西犁地去。
牛打架,掉井里,
郑庄天增着了急:
“三爷爷,你管嘛的,
为什么把牛掉井里?
有个三长两短的,
把你送进局子里!
幸亏三爷是个老贫农,牛也没出大闪失,不然,三爷是免不了几场批斗的。
这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已上小学,听大人绘声绘色地描述过事情的经过。但如果没有这首村谣,大概如今不会记起了。
村谣的作者是谁,无从查考。或许出自某位圪垃秀才;或许你一句我一句凑成一章;也或许最初只有一句半句,传起来你添一枝我加一叶。而且时间长了,多了的是调侃的成分,再紧张的事,也无了当时的气氛,村里人拉起来却胜似三国、西游。
然而,村谣毕竟能归入民间文学的范畴,所以有些村谣也颇讲究语法修辞,虽然人们并非有意为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上级提倡“一个台田面,一眼砖井,一部水车,一头毛驴,一个老头”。打井成了时尚,砖便供不应求,在我们村驻队的公社干部老乔力主村里自己建小土窑烧砖,在没有人懂行的情况下强行上马,结果可想而知。村谣唱曰:
老乔,老乔,
一心要烧窑,
木柴烧了千八垛,
小路踩了百十条,
头一窑烧了个关爷脸,
第二窑烧了个老包下阴曹,
数着第三窑烧得好,
老乔扒着窑门往里瞧:
“哎哟,我的娘哎,
这一窑还不胜那一窑哩!
你看,短短一首村谣,押韵顺口,反复、夸张、比喻、借代、反语、摹状运用自如,好似出自修辞大师之手,令人拍案叫绝。
没有村谣的村庄,好似没有身份证,没有名片的游客,而没有底气,没有着落。家乡常令我魂牵梦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了这些村谣。如今,儿女长成大人,孙辈绕膝,牙牙学语,我常在给他们念叨这些村谣的时候,望着故土遐想:家乡,你又有新的村谣吗?
□ 郑天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