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15 00:00:00 作者: 胡晓燕 来源:
青岛建埠已有百年,最初是为德国人的殖民地,德国人在苦心经营这座城市的最初,也把他们日常所消费的一种饮料--啤酒带了进来。青啤的前身即是1903年8月德国人在今登州路投资建造的英德酿业公司日尔曼啤酒厂。
吃海鲜喝青啤据说是青岛普通居民生活方式的主流标志。在岛城的大街上,满是卖散啤的桶,有当日生产的新鲜的青岛啤酒供市民消费,对此似乎可作一印证。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北方人说饮酒,南方人说吃酒,不管是饮还是吃,数千年来其对象无非是白酒、黄酒。啤酒是舶来品,其传入中国最早也要在鸦片战争之后。国人最初对这种欧洲人嗜饮的低度酒精饮料并不感冒,啤酒是后来才随着西风东渐的诸多事物渐次深入国人生活。青啤在最初的时候也主要是供居青的欧洲人所消费。梁实秋先生的《饮酒》一文,记录的二三十年代的青岛,在国人的饮宴上消费的还不是啤酒。当年"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的八仙聚会,每次用以豁拳猜令的是三十斤的花雕一坛。青啤深入青岛普通市民的生活似乎是近几十年才有的事。不过,如今这青啤为青岛人所嗜饮,倒是与青岛原本为殖民地的身份很相称。不同地方的人饮不同种类的酒。像有着简素淡泊的审美风格的日本人喝的是清酒,有着刚烈的民族性格的韩国人喝的是烧酒。在中国,北方人饮的一般是度数较高些的的白酒,在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之地,当然红高粱、二锅头之类的高度酒才投那里人的脾气。而南方人则吃的多是度数相应低许多的黄酒。在有着江南清景汇集文人雅士的苏杭绍兴之地,要吃的是温软的花雕。四川如今成为中高度白酒的重要产地(五粮液酒厂在四川宜宾),我想这内中渊源与巴蜀人自古就有的行侠仗义的品行热肠很有关联。有江河在此穿峡走壁,当然要有亮烈的酒与之相配。余光中在《寻李白》里有"酒入豪肠,三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七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句子,也许只有这蜀道难登之地才能激发謫仙们的豪情。据考证謫仙李白五岁随父迁回中原,是在四川江油的青莲乡长大,其后在诗中也一再自居蜀人;而抗战时期羁留重庆后方的余光中,"入川才十岁,出川已十八",也曾在这蜀地做过八年的川娃。青岛人嗜喝青岛啤酒。青啤是岛城大小宴席上的主打,这在全国白酒当道的今日,的确属于异数。不过,仔细想想,其实这又何尝奇怪。这低酒精浓度的饮料,实在是与这个城市温和的居住环境以及生活在这里的青岛人性格很相匹配。
青岛背山面海,适合卜居,有着天然港湾绝佳的自然条件。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其气候温润,很适合人们居家生活。从山东各地移民过来的青岛人大多秉承着山东人安分守己的淳朴性格,在云淡风轻的日子里守规守矩地过自家小门小户的生活。老百姓活得踏实本分,这份子天然成就的温良也就让这度数不高的啤酒注定成为市民选择的最爱。青岛的治安状况在全国算是一流,这与青岛喝低度青啤似乎也能扯上一定联系。据说青岛男人好脾气,都很宠他们的女友或老婆,青岛男人的居家水平比起上海男人来也是不逊色多少的。从青岛男人喝的这酒,似乎可从一个侧面想见他们内心的温柔。像我们单位的一位领导,外表长得很魁梧,嗓门老高,外号老大,却是居家男人的典型。每次下班前,他必打电话向太太请示今晚要吃什么,坐车回家后直奔菜市场选购太太今晚指定的菜肴原料。他的太太自嫁给他几乎就没下过厨房。和许多青岛男人一样,这位领导恰恰就是一位很能喝啤酒的主儿。在这座适合居家生活的城市里,大家循规蹈矩地过日子,该恋爱了恋爱,该结婚了结婚,人们活得有节制不癫狂。青岛人爱喝的青啤恰恰正是一种比较节制的饮料。低度的青啤喝起来,只要没达到一定的量,就不会释放酒精的危险,所以对于安分自足的青岛人来说,喝起来既恣意又安全。
小时候看话本小说,就知道"酒"在"酒色财气"人生四大戒中位列首席,且有"酒是色媒人"的祖训。酒精这样东西的确很是奇妙,它能蒙胧甚至干脆卸除现实中的理性,让世俗压抑下的真实感性被释放出来。在现实或者小说的许多场景里面,都要使用酒作为情色的重要道具。在男女主角处于某种临界的边沿或者需要突破某种界限的时候,酒即会登临上场发挥作用。微熏后的女子面容份外妖娆,对于倾慕她的男子来说,也许会添上一种平素所没有的别样诱惑,这种媚惑也许会助生爱人的勇气。不同种类的酒会催生不同的情。浓酽烈性的酒,成就的是酽狂亮烈的情;温软清冽的酒,成就的是缠绵雅致的情。与啤酒花所滋生的那份略带苦涩的清冽淳淡相配的情感,也许是简单纯粹却淡而持久。记得有一本叫做《死水微澜》的小说,是喝烈酒的四川人(李劼人)写的,以前的我很喜欢里面蔡大嫂和罗歪嘴所演绎的那种酽狂的情,他们的情是由大麦曲酒(当然是种烈性的酒)所催酿而生的。可是激情燃烧的太烈,未免去得也快。太酽狂的情感未免要天妒人怨的。喝青啤的青岛人虽然没能耐像成都人一样在活得滋润舒适的同时又能将热烈的激情调和进来,但却似乎份外明白"情要节省着用,也许才能持久"的道理。据我观察,青岛男孩追女孩子似乎都很沉得住气,执着且有耐心,平素里"润物细无声"的殷勤和关照,让你感激他的细致和体贴的同时,一不小心就着了他的道。这种感觉和啤酒很像,起初略带苦涩,越往后,才从其淳淡中渐次品出一番甘美。在青岛人自己眼中,青岛美得很精致,但这"精致"在外人眼里却总感觉有一股子小家子气。早在三十年代,郁达夫就曾说过,青岛人所自引为胜的"崂山一带"比起江浙一带的胜景实在是算不了什么。所谓的"青岛十景"美则美矣,但总让人有局促侠仄之感。可青岛人不管这些,他们固执地热爱着这所城市,对着自家的良辰美景生出一份老大的优越感。多数的青岛人秉承着山东人"安土重迁"的传统性格,轻易不愿离开,很多青岛年轻人在外地上完大学或者在外地漂泊一段时间后,还选择回到这座舒适得让人在梦里都眷念的城市。在青岛所独有的好中,也许单单一项青啤就让他们离不开。青岛人自以为是的优越感,说的刻薄一点,其骨子里的保守和排外,从青岛人固执地偏爱青啤一例,也可看出一分端倪。单这喝酒一例,在青岛人眼里,酒当然是自家的最好。垄断青岛市面的酒难道不是只有青啤。青岛人这自以为是的优越感,每每会让外人觉得好笑:除了自然风物的天然优越外,青岛人拿出来彰显历史和文化的不过是老城区里德国人当初建造的一批老房子,老城区有板有眼的城市规划皆是当年德国人苦心孤诣的布局,今日岛城人嗜喝的啤酒何尝不是拜当年日尔曼人所赐?
青岛每每被指责缺乏文化底蕴。像同样年轻的上海,以吃世饮俗的包容胸襟,把它吸纳进来的洋派与其周边的江浙文化中西合璧演绎成一种海派文化,这是大俗成就大雅的典范。然而青岛却不能。青岛因其曾经的殖民地历史而沾染的几分洋派,并不能与齐鲁文化调和成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只能让这座城市在说不上俗也谈不上雅的中间层面晃荡着。啤酒何尝不是给人以这同样的感觉。喝青啤,从一喝字,就可见这一行为的平民性及大众化,可啤酒又是作为一种洋派的饮料深入青岛市民的生活,这似乎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俗。另一方面,啤酒终归不能像花雕一类的酒引起人们雅致的联想。像在陆游和唐婉的沈园故事里,与那"满园春色宫墙柳"相称的是黄縢酒。在白先勇的《游园惊梦》里,"杜丽娘"惊梦的曲子唱到"迁延,这衷怀哪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的时候,要用花雕来润喉。试想,如果这道具若换成为啤酒,可不要让唱曲子听曲子的人都败了兴致。每年的夏天,在青岛会举行啤酒节。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政府主导下的广告行为。宣传的主导对象主要是面对非本地人,因为对于本地来说,喝青啤早就成为普通百姓的一种大众行为。青岛啤酒节不会像在国外举行的同样性质的啤酒节一样成为市民狂欢的节日盛典。多数的青岛人选择在家里收看啤酒节的节目,而非亲临现场,原因他们说是怕挤怕闹。要狂欢总需要点酒神精神,对于传统规矩的青岛人来说,他们的性格里似乎天生缺乏一种"疏狂"。再说,传统的审美情结讲究"花看半开,酒饮微醺",啤酒城里的暴饮怎合这种含蓄?
来源:青岛档案信息网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