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8 14:37:00 作者:宋学志 来源:
____读《山水平仄》诗集
学之草堂--宋学志的博客
尽管自己心里从来未泯灭对诗歌的热爱,却还是很少读诗了。因为曾满怀希冀去寻诗,所获却多是或无病呻吟,或孤芳自赏,或苦涩难解,或不知所云。还有的干脆就是简单断句式的大白话,味同嚼蜡,倒了我欣赏诗的胃口。有时,想起李白、杜甫,想起艾青、臧克家,还有北岛、舒婷,不免感叹:当今真是诗人多,好诗少,罢、罢、罢。
我心里,诗的田园荒芜着。
正逢奥运会圆满闭幕之日,收到了丁再献先生的诗集,橙黄色的封页上,是先生自题隶书《山水平仄》,背景是名画鹊华秋色图,看上去古色古香且含着大气。既然是友人相赠并谦题雅教,于是就又重入诗园,带着七分探究三分充饥的心理,拈页阅之。
开篇是七律一首《大明湖·名士轩即景》:“凭栏一望长堤拱,顺水三篙北渚逢。殿阁楼台湖上布,轻舟画舫浪中行。千枝翠木洲涂绿,十里汀兰水染红。至此乏诗吟李杜,栏杆无酒醉东风”。读后即觉气势不凡。七律诗大部分为第三、四句及五、六句对仗,而这首七律则首、颔和颈三联都用了对仗的手法,极为少见,且遣词用句,十分讲究。首联“凭栏一望”对“顺水三篙”,写诗人站在湖畔高处遥望着彼岸绵延的长堤,欣赏着湖面上游船往来的美景,数词动词各自相对,颇为工整;颔联“殿阁楼台湖上布”对“轻舟画舫浪中行”,是一静一动,静中有动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再看第五、六句,“千枝翠木洲涂绿”对“十里汀兰水染红”,更是色彩浓艳,引人入胜。七、八句笔锋一转,诗人感叹:大明湖太美了!我赞美你的诗怎么才能写好呢?这时诗人眼前好象浮现出了李杜等诸多文人墨客游览大明湖的一幕,一幕……!整首诗,视界开阔,胸襟宽广,抚今追昔,诗中有画。我心中不禁称道,便接着往下一首看。《小沧浪亭》七绝一首:“荷塘彼岸二胡声,生旦瑟琴伴月明。票友四方集柳下,京腔一出亮廊亭。”仿佛让我看到了大明湖醉人的绿叶红荷,生意盎然;仿佛带我走进了戏迷票友当中,琴声悦耳,京腔响亮,喜意连连。诗旁边还配有双檐亭照片,读了此诗,看到图片,又想起在前面彩插中有一幅此诗的章草书法,反复比照欣赏,深感丁先生不但诗做得好,书法及摄影也具专业水平。
诗词、书法和摄影融于一炉,相得益彰,这种好的内容,好的形式让《山水平仄》具有了很强的阅读性、欣赏性。自此,稍有闲暇,我便会打开这本《山水平仄》,慢慢读之,静静品之,独自赏之。心里又找回了诗的感觉,诗的意境,诗的韵律,诗的美好。
丁先生的诗充满着对祖国壮丽山河、故乡齐鲁大地的热爱和赞美,请看《五律·雨后蒙山美》:“蒙山春雨后,结伴故乡游。崖险松犹翠,谷深涧更幽。仙台双鸟跃,飞瀑叠泉流。足下云涛滚,风光无尽头”。一句“结伴故乡游”包含了多少诗人儿时的回忆,而“风光无尽头”则又流露出诗人对眷恋着的这片土地的无限自豪。
“江山如此多娇”,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捍卫她的美丽、完整和尊严,为了她的繁荣富强,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寻美览胜,凭吊先人,在毎一处先辈英雄战斗过的地方,诗人总要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缅怀,如先生游刘公岛时写的一首七律《刘公岛上忆丁公》:“甲午风云逾百年,刘公岛上尚飘烟。飞涛迭迭洗前耻,沉铁斑斑记忾然。腐政肯成鲨豹肉,病驼易作虎狼餐。二昌奕奕诚歌泣,不灭强倭终不还”。描绘了百年前甲午风云的腥风血雨,再现了丁汝昌、邓世昌两位抗倭英雄不堪回首的悲壮结局。让人再次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激起强烈的忧国忧民、图强报国的思想。也许,强烈的爱国情思,正是丁再献先生所写的诗在格调上意境上,比某些消沉缠绵之作更高一筹的原因。
《山水平仄》在诗词内容上没有完全局限在山水名胜之间,就是在往昔工作生活过的寻常地,故地重游也同样会带给丁先生不尽的诗情。我很喜欢他回兵团旧地的诗,例如《七律·98初夏回师部》:“初来孤岛入兵团,二十六年弹指间。老屋营门说旧事,新人土路认从前。这厢警卫一师部,那壁频繁通讯班。遥望持枪突刺处,风吹麦浪变桑田”。再如《七绝·观光至农场》:“孤岛茫茫无际边,牛羊未见见桑田。隆隆康拜往来过,新麦车车满载还”。黄河入海口的广阔天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当年的知青形象,喜人的的丰收景象,一一跃然纸上,生活气息颇浓。读完这首七律,让也曾是兵团战士的我,思绪又飞回了当年那辽阔原始美丽的孤岛,想起了那充满着理想和奋斗精神的火红的年代。
丁再献先生现任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是山东诗词学会理事。长期在旅游部门工作的经历,经常的深入景区景点考察或指导工作,使他对景物的了解观察更为细致全面,也引发了他文如泉涌的诗兴。这也说明,诗还是要来源于生活,诗也应当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只要诗人是抱着认真的态度去创作,表述的是内心真实自然的体验,追求的是真、是美、是善,就一定会有好诗出现。《山水平仄》在历史的灿烂的诗词星空里可能并不耀眼,然而它自然真切的情感、明朗积极的诗风、努力创新的精神却是诗词的方向。爱祖国,爱山东,爱家乡,爱旅游,爱生活,是丁先生给我的印象,而《山水平仄》送给读者的则正是他内心之爱的结晶。
《山水平仄》共收录了丁再献先生游历山东各地时所作的格律诗词396首,并配有作者的书法60幅,摄影460余幅,其中既有寄情山水的愉悦之作,又有怀古咏史的深刻之悟。逐篇读之,许多曾经去过的名山胜景又浮现在脑海中,许多未曾游历的人间佳境也如在眼前。从巍巍泰山到仙境蓬莱,从孔子故里到孙子兵城,从水泊梁山到青岛海滨,一本书有诗有画有解有注,让我从古游到今,可谓美哉!快哉!
拙作止笔前,我还想引用一下丁先生的词《长相思·经孔子闻韶处》:“尽善兮,尽美兮。韶乐推崇倍至时,谁人不忆齐。既到齐,韶乐迷。三月无心肉味知,先师志未移”。希望当今诗坛,能推出众多的像韶乐那样迷人的作品来,让先进文化更加繁荣,让祖国诗苑更加芬芳。也希望中外朋友都来美丽的齐鲁游玩做客,亲身体验那在《山水平仄》中歌唱的诗境,留下对齐鲁景、齐鲁人、齐鲁情的美好的回忆。
(学之草堂原创)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