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8 14:58:00 作者: 来源: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在我国,春节已有三四千年历史,自古至今人们都强调春节作为一年开端的意义。汉代的《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说:“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意思是说:这一天是新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新月份的开端,这天,民间辞旧迎新,开展各种祈福活动,怀揣着喜悦地心情过大年。历代皇朝都要举行各种庆贺典仪祈祀等祈福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描述新春福景:“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
除夕,主要为辞旧迎新,除夕夜,可品清茗,看春晚,举行头香授带仪式、法师新春开示、祈愿树新春心愿、传灯法会等等。大年初一,则进行撞钟、烧香、祈福法会、游园净洒仪式、净化心灵、祈福抄经、庙会闹新春、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祈福活动。而宗教寺庙则是人们春节期间进行祈福求福的首选之地,如道教场所可举行三心、三生、三福活动。三心,即同心、洗心、静心,欣赏道教音乐、道士用拂尘为宾客洗尘;三生即放生、养生、护生,放飞和平鸽、太极演练、琴棋书画表演等;三福即祈福、善福、祝福,举行斋醮仪式。此外,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还有挂中国节的习惯,取乔香纳福之意。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体现了民间人们对长寿安康的祈福诉求。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挂千
挂千,也叫门笺,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人们在除夕或者元旦将门笺挂在门楣上,以为新年的节物,其用意就是祝吉纳福。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多为民户多用;世家大族用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祈福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祈福人们长寿安康。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成为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许愿
许愿就是人们向自己所崇拜的神佛仙祈求实现自己的愿望,并承诺如愿得以何种方式给予回报。关键是持诚心、存善念、信承诺、无疑无贪,祈福内容合乎情理、利人利自,否则难实现,表现出了人们对美好、光明的祈福向往。许多人常常在年初一到神明庙堂进献第一柱香(据说第一柱香最灵验),希望神明给自己全家带来福气财气。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而最具有影响力的食品就是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象征着人们对富贵喜庆的祈福愿景,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此外,撞钟是喜迎新年的民俗文化传统之一,佛经有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钟声敲打108响,寓意去除人生的108种烦恼,获得吉祥安乐,新年钟声已成为人们迎新祈福的精神图腾。佛教寺院中的钟既是报时之器,也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第一响钟声又叫“开诚钟”,包含了佛光普照、消灾免难、迎新纳福、平安吉祥之意。节日期间其他主要活动仪式有:撞钟仪式、消灾祈福法会、普佛、延寿吉祥普佛、佛事、新年倒数、烧第一柱香、上香、撞钟祈福、过五福门、品尝“吉祥面”、点莲花灯等。唐代诗人成文斡写有《元旦》诗:“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觞”,即酒杯,可作饮酒解。“屠苏”,是古代元旦期间专饮的多味药酒,古人认为饮此酒可以祈福防病消灾。另外,饮此酒有个规矩,老少不能同时共饮,而是从年幼者依次而来。因为按古人理解,每逢新年,虽然每人都要增寿,但实际上年少者得了一岁,而年长者却失了一岁,所以大家劝年少者先饮,以示祝贺,而让年长者后饮,以避忌讳。而中国古代元旦饮食更是丰富多彩,《荆楚岁时记》的记述就是集中体现。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餳、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吃一个鸡蛋。其中有饮料、食品,还有药物,一应俱全,各有其特殊含义。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