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壹点
10月21日,在经历了周末络绎不绝的人流后,持续五天的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非遗博览会”)进入尾声。本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以“保护传承 守正创新”为主题,共有497个非遗项目参与博览会及相关活动,不仅全面展现了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遗保护的实践成果,还从非遗的“活”“火”“潮”三大方面向大众展示了传统非遗的不凡魅力。
这是一次全国非遗项目同平台交流的“大聚会”,也是山东向世界展示多姿多彩非遗项目的一个重要窗口,更是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的良机。
非遗“活”起来
传统+时尚,非遗融入时代生活
近年来,山东充分利用丰厚的非遗资源,推动非遗“两创”,坚持“非遗+”“+非遗”,使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本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主场馆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的山东展区以杜甫名作的后半句为主题,向世人勾勒出一幅“非遗‘非常美’”的生动画卷。在这条长卷上,由黄河、大运河、海洋、“这一站,济南”等展区为主线串联起一项项非遗明珠。
济南泥塑兔子王、泰山皮影戏、淄博琉璃、潍坊核雕、东营布偶……各地种种特色非遗,囊括织造、医药、美食、服饰、技艺等方方面面,让人眼花缭乱。水浒拳、古筝弹奏、山东快书、京剧《武松打店》、蹴鞠表演、胶州秧歌等现场演绎,令人目不暇接。医药非遗体验空间、沂蒙非遗体验空间、水浒非遗体验空间、曲山艺海小剧场等非遗新空间、新场景,让人置身于无形非遗文化中感受到有形非遗魅力。
济南市面塑协会会长骆遂喜欢制作外形高大的面塑,面塑版孙悟空、赵云,甚至动漫人物“不良帅”都从他指尖诞生,兵器、面具等小配件都可拆卸,引人围观;山东省省级非遗项目——扁鹊脉学诊法展位前人头攒动,许多年轻人排队体验;不少市民游客穿汉服、马面裙、传统戏服逛展;济南平阴玫瑰鲜花饼在展会第一天卖出800多块……
在山东展区,大家可以体验非遗、欣赏精美的手工艺品,还可以佩戴传统技法结合现代元素的香包等时尚饰品,购买黑陶笔筒等融入非遗文化的日常用品。非遗不再是概念中的“老物件”,原来也可以离大家如此近。
非遗“火”起来
活态传承,非博会成研学课堂
作为中国非遗博览会的举办地,济南借博览会之东风,全力打造“非遗名城”,如今“非遗”已经成为济南的一张亮丽名片。若使得这张名片持续闪亮,传承至关重要。
10月17日,博览会开幕当天的一个场景格外有趣。在主场馆南舞台,济南市馆驿街小学的小朋友们正表演山东琴书《泉城美》,台下逛展经过场地的是济南舜华学校的同学们。据济南舜华学校大队辅导员杨尚卿介绍,此次博览会,学校三、四年级共470名同学都来到了现场。“想让孩子增长一下见识,看一看学校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对孩子来说很新鲜,将来再接触到这些知识的时候,会学得更明白,看得更清楚一些。”
“小小手工匠”研学活动作为本届非遗博览会的亮点之一,将盛会打造成为移动的“非遗课堂”。展馆互动体验项目占比达到70%,多点布局研学点位,除设立2处研学教室外,在各展区布局非遗体验项目,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认同感和热情。
主展馆二楼的非遗小课堂,每天会安排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授课,孩子们可以亲手体验非遗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作为非遗小课堂的“研学老师”,济南剪纸、叶雕非遗传承人都婉莉细致指导青少年体验叶雕文化。通过剪裁、雕刻,一片叶子华丽转身。都婉莉认为,非遗文化既要有传承,也要注重发展,通过非遗小课堂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叶雕,爱上非遗文化,就是一种传承和发展的实践。
本届中国非遗博览会,“赶个新国潮”青年非遗创意市集也在济南高新区美莲广场拉开序幕,吸引了来自全国20余所非遗研培院校和职业学校以及非遗传承人和高新区中小学校参与,共设置180余个展位。参展者展示、交流和交易由高校师生创作的非遗作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充分呈现非遗教育与创意设计的多样化成果。这不仅激发了年轻人对非遗创意设计的热情,也有助于提升整体非遗创意设计水平,为非遗的保护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非遗“潮”起来
互动体验,科技让非遗愈加沉浸
在此次博览会上,科技与非遗的深度融合也是一大亮点,通过数字化展示、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为观展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为沉浸的互动体验,吸引了全年龄段人们的广泛参与。
在主场馆的数字化展览区,有不少市民体验皮影体感互动空间。站在屏幕前,通过虚拟投影技术,体验者化身舞台上的皮影,举手投足,可以带动皮影角色演绎精彩故事。据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字部主任杨宇介绍,设备最多可以承载两人同时体验。“皮影数字互动区不仅是一个娱乐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和创新的平台。在这里,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能在欢乐中深入了解皮影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感受传统与现代碰撞所产生的绚烂火花。”
除了皮影互动体验,数字展区还有许多非遗与新技术结合的沉浸式非遗应用场景,可以让人穿越时空,感受非遗魅力。
AI非遗馆可以让市民沉浸式体验蟳蜅女同款簪花、生成不同的京剧装扮造型,还可以学习非遗项目背后的文化;《敦煌:时间的守护者》VR体验通过建模复原了中晚唐时期的沙州敦煌,观者可以漫游千年前敦煌220窟、285窟的瑰丽雄奇;戴上AR眼镜,仿佛走入千亩麦田,感受“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能听万卷书”的马街书会盛况;空间计算等技术让放纸鸢绳线的方向和高度逼真可控,一松一拽,感受天高地阔放飞乐趣;动态捕捉人体动作教人打太极;人脸识别让体验者感受川剧瞬间变脸的绝活……
科技与非遗的碰撞,正让传统的非遗文化“潮”起来。
责编:刘国郁
审签:臧文博
责编:刘国郁
审签:臧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