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新闻

烟台用“喜闻乐见”把新春年味拉满

2024

/ 03/01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手机查看

2月23日,“秧歌进城”民俗展演暨新春非遗大集活动上的海阳大秧歌。记者 吕奇 摄

  记者 李楠楠 秦雪丽 

  舞龙舞狮、葛庄高跷、黄县抬阁、扇子舞、赶毛驴、跑旱船……烟台各区市传统民间节目轮番上演,如同一场文艺“接力”。

  春节期间,全市重点监测的20家4A级以上景区共计接待游客超过210万人次、同比增长108%,实现营业收入突破1.4亿元、同比增长252%。市区游、滨海游、乡村游多点开花;逛市集、赏花灯、看演出掀起民俗热潮……8天“加长版”的烟台龙年新春“热辣滚烫”,不少人直呼,这是近年来最有“年味”的年。

  秧歌进城,年味拉满

  “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热烈欢快的鼓点铿锵有力,声声敲在人的心坎上。2月23日,农历正月十四,作为2024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的重要活动之一——烟台市庆新春“秧歌进城”民俗文化展演暨非遗大集活动在莱山区烟台市民休闲公园精彩上演,芝罘、福山、牟平、蓬莱、栖霞、海阳等区市的12支民间秧歌表演队伍参演,表演者400余名。

  锢漏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猪八戒背媳妇、赶毛驴、跑旱船、蛤蜊等一系列独具地方特色的秧歌表演,诙谐幽默、生动有趣。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欢笑,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或相机拍照,记录下这一喜庆时刻。一个节会,将地域民俗活动进行集中展现,“秧歌进城”搭建了平台,也带来了百姓的狂欢。

  “像葛庄高跷、黄县抬阁等非遗表演,是第一次见到,真是非常有特色,这次活动给了我们太多惊喜。”“没想到在市区也能看到这么精彩的秧歌表演,真是大饱眼福。我们早早就带着孩子过来了,让孩子也感受一下热闹的氛围。”现场观看演出的市民说。

  “现场非常热闹,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的市民,大家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现场热烈氛围远超我们预期。”烟台市文化馆非遗保护部主任曲建鹏介绍。在曲建鹏看来,该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展现了近年来烟台非遗保护成果,另一方面,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民俗文化和民间秧歌形式的内涵,比如颇受欢迎的“黄县抬阁”亮相现场,“这个艺术项目难度比较大,技术要求高,需要人员多,需要有技术含量的道具,并将小孩固定在道具上进行互动表演,这种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也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除此之外,海阳、招远、龙口、福山以及牟平等地也都纷纷举行“秧歌进城”民俗表演活动。福山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秧歌进城是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一,通过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市民群众欢欢喜喜、开开心心“过大年”。

  “非遗”焕新,城市出圈

  春节期间,以海阳大秧歌为代表的非遗演出吸引了超高人气。流动的人群,热闹的景象,浓厚的节庆氛围,展现出文化振兴的新气象。

  据了解,海阳大秧歌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4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63名。”海阳市文化馆馆长冷平说。

  非遗文化,薪火相传。冷平介绍,海阳每年组织开展“送智”“送教”活动,各传习展示所培训“乐大夫”“花鼓”“锢漏匠”等各类秧歌角色2000余名,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秧歌队员,推动秧歌人才梯队持续性发展。

  近年来,海阳市设立了传承人保护专项资金,让传承人有足够的热情投入到海阳大秧歌的传承工作中去。同时,大力开展大秧歌进校园活动,目前已在海阳市成立十多支中小学生秧歌队,培育了一大批青少年受众。

  在冷平看来,大秧歌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和记忆,凝聚着海阳人民的智慧,经过几百年的世代创造、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展现海阳传统文化风貌的文化精品,希望能把海阳大秧歌传承、发扬下去。

  “非遗”焕新,城市出圈。这个春节,烟台以海阳大秧歌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火爆出圈,不光在烟台本地,还走向了全国。

  “我们来自山东烟台海阳,这是海阳大秧歌!”2月24日晚9点,刚刚在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街头结束海阳大秧歌表演的“姜小欠”,赶忙从同伴手中接过正在直播的手机设备。一个多小时的高强度演出,汗珠接二连三落下来,妆花了,衣服湿透了,也顾不上擦一把,“姜小欠”激动地回答着直播间近万名网友的问题。

  “姜小欠”是海阳龙腾秧歌艺术团的队员,在抖音平台,他拥有8.5万粉丝,“一名海阳大秧歌爱好者!弘扬民族文化从我做起!”这是他的主页简介。

  品重烟台,热辣滚烫

  烟台春节浓浓的年味里,既有非遗民俗活动带来的热气腾腾,也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带来的热闹熙攘。市民出游热情高涨、游客慕名纷至沓来,烘托出“仙境海岸·品重烟台”的“热辣滚烫”。

  “所城里没个1米8,担心你看不到演出;朝阳街不拉手,怕你被人海冲散;八仙过海口的海鸥都吃撑了;海洋极地世界的可爱动物们都加场表演了;招远金镇的金豆豆快被淘干净了;牟氏庄园的门槛快被踏平了……”烟台文旅官方账号热心发布“人多提示”,网友回应:“烟台踩掉鞋系列景区。”

  根据烟台文旅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市重点监测的20家4A级以上景区共计接待游客超过210万人次、同比增长108%,实现营业收入突破1.4亿元、同比增长252%。朝阳街、所城里、烟台山、东炮台、南山公园、毓璜顶公园等景区接待游客超过143万人次,同比增长319%。

  山海胸襟,厚重有品。烟台是历史文化名城,海洋、胶东民俗、红色、仙道、葡萄酒、黄金等地域文化璀璨多姿、独树一帜。这个龙年春节,烟台有备而来,拿出满满的诚意,于1月18日(农历腊月初八)至3月11日(农历二月二)举办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紧扣“龙腾盛世 福满港城”主题,以公共文化场馆为主阵地,各级各类文艺队伍为支撑,策划推出惠民服务、艺术演出、民俗体验、冬游仙境、线上贺年五大板块系列300余项活动,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文旅底气与“硬核”实力。

  “欢庆节日,既是传承文化基因,也是赋予文化新生。”鲁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成良教授说,今天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民俗活动在创新发展,节日可以有更多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让传承与创新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乡土不土,民俗不俗。乡村文化旅游节,正是以丰富的文化活动,创新的表达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活态”传承,让山东文化资源得以深入挖掘,让齐鲁文化底蕴得以充分彰显。

  一系列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带领市民游客感受浓浓的年味和城市热情,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助力城市品牌的打造,让“仙境海岸·品重烟台”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

  烟台之约,诚意满满

  对一座城市来说,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是解锁流量的“金钥匙”。抓住了“最年味”的年,这背后离不开精心的策划和组织安排。

  “纵观今年烟台春节文化旅游市场,有民俗味,有文化味,有热闹味,有温情味。”鲁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区域旅游文化研究所所长曹艳英教授说,火爆增长的旅游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得益于当地政府部门的全力打造,搭平台,办节会,强互动,从乡村到城市,营造了浓浓的年味。”曹艳英介绍,比如烟台精心策划了“来仙境过龙年”新春主题活动,推出了鲁菜、民俗、文艺展演等系列活动,不仅满足了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激发了文旅消费活力,也为外地游客增加了新春的“烟台感受”。

  来烟台过大年,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站上“C位”,向大家展现出一个更具魅力的烟台。各地“花式整活”,把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展示出来、把最有年味的乡村集市活跃起来、把最受欢迎的群众文化丰富起来、把最具活力的乡村文化旅游热闹起来,让胶东大地上的这场文旅盛宴“年味浓浓”。

  在全国“卷文旅”的当下,文旅创意活动是打开城市流量密码的钥匙。曹艳英说,在新消费新需求的当下,市民及游客对文化生活及休闲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拥有优越的山海自然环境,丰富而厚重文化的烟台,应深度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仙道文化、民俗文化及美食文化,传承创新非遗文化,丰富文艺展演形式,关注年轻人消费需求和口味,做好文旅开发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既要接地气,更要有品味”。

  另外,要着力提供“好服务”、做强“好质量”、讲好“好故事”、赢得“好口碑”,全社会上下一心做好“东道主”,最大的诚意让八方客人沉浸式体验到这里的好品好物、美景美食、风情风貌……同心协力让烟台成为八方来客“常来常住、常来常想、常来常新”的文化圣地、度假天堂。

  人与城的双向奔赴,说到底还是依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新的一年烟台诚意满满,让我们共赴一场烟台之约,在拥抱“诗和远方”中领略和感受“仙境海岸”的独特魅力!

  

责编:臧文博

审核:刘国郁

责编:刘国郁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