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行业观察

她们走在文物普查的田野间

2024

/ 08/08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手机查看

  海报新闻记者 朱德蒙

  七月雨季开始,玉米进入疯长期。

  位于济南市北部的商河县,属黄河冲积平原。玉米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在经历了连续一周的雨水滋养后,成片的玉米犹如雨后春笋,眨眼间便长到两米。这对于正在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实地调查的商河四普工作队来说,无异于一场“极限挑战”。

  商河县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属齐国麦丘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登记不可移动文物90处,以分布在田野中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和石刻为主。虽然数量不多,但一直以来,商河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物遗产保护工作。

  四普启动后,商河县成为全省最早开展四普镇、街培训工作的区县之一。同时,全县组建县镇村三级联动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3+N”普查队伍体系,采取“5+2”访谈模式,形成县镇村齐抓共管的文物保护格局。在经费方面,县委、县政府更是早列预算,拨付50万元资金为四普护航。

  工作三十多年,曾参与三普的队长李健深知文物普查的重要意义。1位70后,3位85后和1位90后,三女两男组成了商河县四普工作队。除了李健,都是文物新人。

  “如果不是四普,可能我一辈子也不会把商河951个自然村(居)走一遍,把全县的文物点都调查一遍。”86年的程汝云在商河县文旅系统工作多年,但对于文物普查却是十足陌生。

  “我还有几年就退休了。最放心不下的是商河文物人才梯队建设。幸亏四普来了。从去年知道要四普后,我们就积极申请经费,搞培训、买设备。对她们,我就一个要求,必须每个人将每个村、每个文物点都走一遍。”当然,虽然严格要求队员们必须“村村到”,但对这支女队员占多数的“娘子军”,李健还是“细节处见温柔”。

  四普新加无人机拍摄,李健就找朋友自学掌握。四普实地调查是在天气最炎热的夏季,他就买来防晒服,备上花露水、清凉油给队员们从头到脚地“武装”上。四普去的都是村镇,有时候会碰上大集,人流量大不好通行。去遗址墓葬时,走的又多是无名乡道,不仅没有导航,还要提防随时从地里蹿出的三轮车、电动车等。李健担心女队员的车技,就自己开车拉着大家。他开玩笑称:“三普时,我就给大家当司机。四普了,我还是司机。”

  8月初,商河县迎来晴朗天气。虽然气温再度飙升,但对实地调查来说,最合适不过。一大早,商河县四普工作队驱车前往韩庙镇,开展文物点普查工作。

  在韩庙镇,和镇文化站站长李长亭会合后,大家来到镇政府和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事实上,在商河县,像李长亭这样的镇文化站站长,被李健称为商河四普工作队的“第六位队员”。

  会议室里,在队员们的引导下,原本紧张的老人们开始热情地回忆起村史。“我小时候,好像挖出来一些上面有画的石头。具体什么图案记不清楚了,石头后来都搞建设用了,现在没了。”“我们镇叫韩庙,就是因为这里有一座庙。后头修桥,就拆了。”“村里好像还有个门楼,上面有好看的青砖。具体哪个年代说不清楚。”……

  终于,在一阵热烈讨论后,文物普查队收获了一条关键信息:村里一户韩姓老人有一处旧房,房子的门楼上有雕花青砖,不知道始建于哪个年代。

  在记录下大家提供的有用信息后,李健当即拍板,去现场看看。

  随后,在李长亭的带领下,大家来到了此处门楼前。房主韩大爷介绍,这是一处已有逾百年历史的民居,具体修建于哪一年自己也不清楚。

  李健看着门楼上仅留的几块雕刻着莲花等造型的青砖表示,商河县属黄河冲积平原,当地有着比较成熟的青砖烧制技艺。虽然这处建筑残存有限,但可以看出,当时青砖在此处的普及程度和当地发展水平。“在韩庙镇,前几天我们还发现了几处烧制青砖的古窑。”

  结束座谈和新线索的实地调查后,已是中午12点多,队员们进行简单休整。

  下午两点,开始对原定计划中的小官庄墓群M6进行实地调查。

  此时,气温已超35℃。

  烈日当空,在一处玉米地旁,队员们迎着热浪,开始依次进入高度两米,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林”中。

  密密麻麻的玉米与玉米之间,不足20厘米的距离。近1米长的叶子四处伸展着,上面长满了细小的毛刺。从中穿过,毛刺划到脸上、胳膊上、腿上,刺挠不已。如果没有防晒衣,随即便会红肿一片。

  然而,包裹住身体和头脸后,则又预示着另一种“折磨”。

  排列整齐的玉米地,形成了一个风丝不透的密闭空间。里面的气温瞬间被拉升到四五十度以上,汗水顺着脸颊不停滴落,防晒衣早已被汗水浸透。

  就这样一路穿行到玉米地中心地带,队伍也终于抵达小官庄墓群M6。满脸汗水的李健开始给队员们分配任务。队里唯二的男队员张安东负责实体测量。年龄较大的程汝云配合张安东记录数据。较年轻的女队员刘曼和庞婧则负责协助测量、拍照和数据上传。此外,李健还要负责无人机拍摄。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张安东和程汝云对M6的长度、宽度和海拔高度测量完毕后,又开始对M6外围进行量尺。“今天还算可以。前几天最热的时候,我一到现场就中暑了,开展不了工作,只能在旁边看着。”程汝云拿着笔记本跟在张安东后面认真记录,本子上是一连串被汗水晕开的数字。

  除了记录,作为队里的后勤保障,她一边从背包里拿出瓶装水给同伴补充水分,一边又拿出花露水一阵猛喷,“蚊子和各种各样的虫子也是我们实地调查的一大难关。前几天,有同事被玉米地里的虫子咬了,回去腿肿了。”

  或许因为气温太高,又或者是信号问题,这时负责数据上传的手机出现问题。“只要一上传图片就白屏,已经六遍了。”庞婧焦急地说道。在及时汇报给省四普办后,技术人员立即连线现场指导。庞婧顾不得一次次滴落的汗水,认真修改。

  一个小时后,在对M6进行全方位测量后,李健又提出新要求:外扩两米后,再量一遍。

  “队长有经验,多做一遍可以储备资料。”队员们又拿起设备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作。

  如此,又是一个小时。

  当大家结束所有点位的测量和记录,穿越玉米地出来后,已是下午4点半。

  在玉米地旁边的小路上,李健带着队员们开始复盘。当全部核对完毕后,他又带着大家开始了下一个文物点的调查。

  十几分钟后,大家来到韩庙镇一处曾用于烧制青砖的古窑址。结合上午的民居,李长亭介绍,此处也是通过与村民们座谈得到的新线索。“我打算去趟国家图书馆,把韩庙镇的有关史料仔细查一遍。这一片窑址的发现,说明当时韩庙镇可能是一个生活重镇。”

  终于,今日的现场调查结束了。

  晚6点,队伍开始返程。车上,程汝云3岁的小儿子打来电话,询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家。

  然而,这一天的工作却没有结束。大家还需要回县四普办准备当天的总结和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以前上下班时间点比较正常。四普开始后,几乎没有一天是晚上7点前回家的。我老公在深圳工作,双方老人们身体也不好,家里多数靠我。”程汝云说道。尽管如此,她也从没想过放弃参与四普,“需要学习的太多了。”

  “除了程汝云,家离单位较远的庞婧也是每天一早开车来单位,晚上9点多到家。有时候孩子好几天见不到妈妈。还有刘曼,年初刚做过手术,但从培训到实地调查,四普工作一天也没落下。”女子文物普查队是商河四普工作的亮点,李健自豪地说道,女队员们巾帼不让须眉,发挥各自的潜能,高质量完成沟通对接、测绘、访谈、拍照和宣传普及等工作,“当然对于四普,家庭的支持也是她们最坚实的后盾,是对文物工作的最大保障。得到家庭的支持后,才能安心地工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潆梅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