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人的一双手,撑起了匠心山东的一片天

2019-08-19 16:40:00 来源: 山大广告人 作者: 好客的

  小城的窑火自元朝起便从未熄灭,街巷古朴,石板路温厚,通幽曲径又见炊烟升起,炉火千年不息点燃旧时繁华,无论是国家级工匠大师还是一介布衣,说起手中的手艺,皆带足了底气。

  今天,我们追随着这一份火热的工匠精神,一起走进陶琉古镇,美食博山。

  

"作画于1400度,

  山水油墨尽在琉璃之中"

  

  

  

  

  墨彩的用色、水墨的山水、油画的重彩,在1400度高温下画进透明的琉璃,便是琉璃三彩。近40年深入探索,3000年琉璃制作工艺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徐月柱大师的琉璃三彩开创了中国琉璃艺术的新高度,成功填补国际空白。念起在卢浮宫中的三彩特展,骄傲生于斯长于斯,虽然已为工匠泰斗,亦然平素,坚持创新琉璃艺术形式,提升其艺术内涵,弘扬博山琉璃文化。

  "太阳升起陶乡依旧,仿佛

  窑火映红半边天的时代又回来了"

  

  

  古人敬字爱书,每每读之,必先沐浴焚香,以示庄严。年近七旬的高老先生讲起古窑村的历史,一袭黑色风衣硬朗,圆顶礼帽威仪,手扶拐杖,端坐太师椅,清代古窑前如数家珍,仿佛窑火映红半边天的时代又回来了。如今村里169座古窑仅存21座,最年轻的也有百岁,高老先生一生守护,不过是希望每个人来了,都能看看陶瓷是怎样生产的,知道一个饭碗来之不易,端起饭碗的时候,也便知道生在博山是多么有福气。

  "自从来到这世界,就在一堆窑火里"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便浸润在一堆窑火里,84年出生的信文,此刻已是刻瓷艺术的大家。烧瓷、刻瓷、过火、上色、再过火,一步步繁琐的工序,在他看来如同吃白米饭一般,踏实、安静、平淡,无论走多远总要回家,也许正是因为这份深入骨血的归属,简单的一句家常字字铿锵。他说要继续把这门手艺做下去,传下来,让更多人看到这“触有手感,观有笔墨”的刻瓷艺术,好客的匠心,自在一次次敲击声中。

  “把生活过旧,学会珍惜”

  

  

  每一件瓷器都承载着一段独一无二的记忆。人生多变,当故人已逝或远在他乡,器物破损,便要找到焗瓷匠人来修补这段珍贵的记忆。用过即弃的手机,用过即弃的寒暄,用过即弃的爱情,现代人物质太过丰盈,聂超从爷爷那里将焗瓷手艺传下来,传承的不仅是这份对器物的珍视,更是将生活过旧的真意,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孩子的兴趣是最好的传承”

  

  

  

  炉火,铸就了博山的匠人精神。91年进入美术琉璃厂的王老师是自学灯工技艺,主要负责带孩子们参观并体验琉璃制作过程。可爱的热带鱼、童话世界里的白雪公主、小巧逼真的多肉植物,孩子们瞪大眼睛看着琉璃演绎的奇妙魔术,叹为观止,跃跃欲试。无论刻瓷、琉璃还是灯工技艺,孩子们毫不掩饰的喜欢,便是陶琉传奇千年不灭的动力。

  “开箱取宝,一年都福”

  

  

  

  

  

  豆腐箱,金元宝,博山人的生活,美食只是日常,传说乾隆曾在博山品尝此菜,赞赏有加。切、炸、蒸、炒馅、做模、浇汁,坚守一份味道,背后对细节重重考究;形状四方,正合了博山人方方正正做人,堂堂正正做事的性子;邻家婶子热情,发福大叔好客,我们坐在一起,开箱取宝,寓意一年都福,就像是一家人。

  “天地人,聚乐村”

  

  

  提到鲁菜,不能不说鲁菜发源地之一——博山;说起博山菜,就绕不开集京韵鲁味之大成,博采众家筵席之特色,独创“四四席”套餐制的聚乐村饭庄。百年传承,走进饭庄,饮食器具由古至今,早期发行的股票文物、12生肖的大型根雕、陶瓷器等,历史地再现了博山的繁荣盛世,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犹记上世纪60年代,没有山珍海味就粗菜细做,连梅兰芳先生到博山演出时,都对这里的饭菜赞不绝口,时至今日,这里仍旧保留着梅兰芳先生的剧照。

  

  小城大匠,代代相传

  这一份温情与敬意

  如春风化雨

  所谓好客之道,不过这一句

  来到博山,愿做博山人

初审编辑:陈新

责任编辑:韩静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