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大讲堂|文旅融合 搭建山东全域旅游发展大舞台

2018-11-27 16:35:00来源:大众网作者:

  10月31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挂牌,“诗和远方”真正走到了一起。9月份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对“文化”的描述共有143处,最终目标也将山东确定为“文化圣境·健康福地”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由此体现出文化旅游在山东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独特的地位和巨大魅力。11月6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国忠和山东财经大学全域旅游研究所所长庞晶做客大众网《全域旅游大讲堂》栏目,对方案中所涉及的“文旅融合”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解读。

  文旅融合

  贯穿《方案》全过程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战略部署中的重要举措。”陈国忠指出了“文旅融合”的背景,“文旅融合基于山东近几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优势,贯穿于《方案》始终”。

  陈国忠认为,“文旅融合”在《方案》中体现在发展规划、品牌建设、空间融合、产品设计、体制机制等五大方面。

  发展规划上,《方案》提出“多规合一”,实际上是推动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之间的高度统一。通过多规合一,把山东省优秀的文化资源整合为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再经过与旅游的融合,形成全新的文旅产品。比如,曲阜市要打造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基地”、淄博市要打造“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基地”,这些目标的制定,便是对当地文化资源、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而形成的发展规划。

  品牌建设方面,陈国忠认为,《方案》一方面提出要继续提升和凝练“好客山东”的文化内涵,让山东的形象更加鲜明、辐射力更加强大;另一方面,《方案》提出要立足山东最优秀的文化基因和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充分体现了这些文化在国际、国内深入人心的影响力和巨大承载力。

  空间融合方面,《方案》提出了“一圈、两带、六区、八大风景廊道”建设,即省会城市群旅游圈;仙境海岸休闲度假连绵带、大运河文化旅游经济带;济南—泰安—曲阜—邹城山水文化旅游、青岛海洋山岳城市旅游、烟台威海山海岛综合旅游、日照滨海旅游、沂蒙红色文化旅游、黄河三角洲生态旅游“六大特色旅游功能区”;仙境海岸、山水圣人、亲情沂蒙、齐长城、大运河、水浒、黄河、鲁中山区等八大风景廊道建设。这些规划根据山东文化在空间上的分布,由点成线、由线成面,最终形成全面发展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第四个方面体现在产品设计上,“提升山东旅游的发展质量,很重要的是提升旅游产品质量,而产品竞争力的灵魂在于文化”。陈国忠总结道。《方案》对全省创新性旅游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旅游产品都提到了其文化内涵,所以,努力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是提升山东旅游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打造旅游产品基础上,突出临沂以及枣庄、淄博、潍坊、莱芜、泰安等地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产品集群,也是提升山东旅游发展质量的必要手段”。

  “最后一点,文旅游融合体现在体制机制上。”陈国忠说。《方案》提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由本地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建立全域旅游发展的创新政策体系、资源整合,让各类资源充分释放旅游功能、联合营销、联合执法等措施作为《方案》的保障体系被列入文件中。“山东文化和旅游厅的成立,标志着《方案》中的战略部署已经开始全面推进。文旅融合,是山东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也是旅游外延的最大魅力所在,必将带来一个全新的、高质量的山东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

  深挖内涵丰富展现形式

  多途径促进文旅融合

  “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创建是山东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凸显了山东模式和山东特色。”山东财经大学全域旅游研究所所长庞晶说,“山东做好文旅融合,要深度挖掘儒家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齐鲁运河文化、齐鲁名人文化等优秀齐鲁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时代价值”。

  庞晶认为,促进文旅融合,首先要深挖齐鲁文化的特征和时代价值,用现代化的手段将其转化成文化产品。文旅融合后,可以将文物资源、文化艺术事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转化为旅游资源,产生出更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其次,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价值,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场所,赋予旅游功能,是社会资源旅游化的过程,也是旅游产业在空间上的拓展。

  “对于现有资源的利用,还有两个方面。”庞晶说。促进山东吕剧、山东梆子、山东快书等文化演艺市场的产业化和加快发展动漫、网游、网络视听等新兴体验式文化旅游产品,将会最大程度放大旅游产业的载体作用。“这些措施会深度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也是发展全域旅游的真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韩静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