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遍山东 > 主题旅游

名泉舜井初得“净身”

2005-11-15 09:35:40    作者:   来源:  

关键词:
[提要]

  生活日报11月14日讯(记者 石念军)井前没了牌匾、周围弥漫尿臊、井底落满垃圾——名泉舜井有望告别这一尴尬。记者今天获悉,有关部门正在着手保护舜井。
  记者今天再次来到名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舜井旁看到,原先垃圾落满井底的舜井,如今已可见水面,只是水质污浊,几成黑色。
  11月2日,本报以《名泉舜井几成垃圾坑》为题,对舜井的尴尬境遇作了报道。报道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济南市历下区水务局名泉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报道见报的当天,便组织人员到现场对井底的垃圾进行了打捞清理。但因井口依然敞开,经过清理的井底眼下又漂了一些零散的垃圾。
  历下区水务局名泉管理办公室刘女士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委托人制作铁箅子,做好后将用以封盖舜井井口,防止有人再度将垃圾扔进井中;同时通过她还了解获悉,写有“舜井”二字的铜匾是被一收废品者在几个月前偷偷拆下来的,众人将其捉住后,铜匾目前已由舜井街管委会保管。刘女士说,下一步,他们将设法安上牌匾为舜井正名,以免再引人误解。

  名泉保护还需加把劲

  名泉如何保护是个老问题了。或是因为保护名泉事关泉城声誉,历来广为关注。有些事情却总是让人感觉不那么满意。之前几成垃圾坑的舜井,就是些许不尽如人意之处的集中验证。
  史上有名——现世正名——一路落魄——为人关注——进行保护。这是舜井走过的轨迹,但不是只适用于舜井的轨迹。这一轨迹的结局看上去不错,过程却很糟糕。就像律法中“迟到的正义是非正义”一样,迟到保护无限接近“非保护”,尤其是在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
  目睹这样的轨迹之后,我们希望保护能够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成为急救之举。事实上,有“名泉法”、“名泉办”的存在,名泉的保护工作已算是一种常态,只是没有落实到实践上来罢了。
  该落实的却落实不了,有人习惯将问题归咎于人力不足、资金不足,很少有名泉保护工作者从自身找原因。这一点很少有人提及,实际上很重要。
  所谓“态度决定一切”,相关专职人员对名泉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保护工作的开展,好则推进一步,坏则后退一步。正反一比较,就是两大步。据说,本周三省城即将召开名泉保护专题研讨会,希望与会人士届时也能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共同为名泉保护工作加把劲。
  记者 石念军

侯海花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