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25 12:00:00 作者: 来源:
锦绣川,又名北川,为历城南部山区三川之一。流经西营、锦绣川和仲宫三乡镇,汇入卧虎山水库。全长36公里,流域面积221.6平方公里,为三川中最长者。“两岸之上,峭壁云峰,俨若画屏;松柏掩映,生于石罅;禽鸟飞鸣,如在镜中;春涧野花,秋林红叶,望之如锦,故名锦绣川。”(《续修历城县志·卷九·山水考五》)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37处,史料记载而现今状况不详者5处。其中车泉、柳泉、悬泉名列金代《名泉碑》。
盛 泉 在西营镇佛峪村东崖下,为锦绣川源头之一。民国初年《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载:“锦绣川其源有三:一发于东北章丘佛峪之东山下,石壁玲珑,泉源甚大,号曰盛泉。”今数十米长的岩壁下,多处涌水,汇流于临岩砌就的长20米,宽12米,深4米左右的池中。池内亦泉眼遍布,腾突簇涌。距方池30米处街旁及河崖处,各有一泉,水自岩缝涌出,沿溪缓流,村民多在溪旁洗浣。
枣林泉 在西营镇白炭窑村西。因地处枣林水库得名。泉在水库东侧,隐于库中。泉自水下汩汩上涌,至水面漾出碗口粗的水轮,荡起缕缕清流。泉周植五株杨树,成为泉涌处的标志。
朝阳泉 在西营镇赵家村西山脚下,因源于朝阳寺得名。今寺建筑废圮,惟清泉常流。池为圆形,水自池底涌出,晶莹碧透。池底水草嫩绿,池岸置撑杆,人工提水浇灌禾田。池西有石砌水坝,蓄山泉来水。
鸭子泉 在西营镇鸭子泉村北,鸡冠岭西南坡。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为两眼并列雪花泉(1997年3月)泉池,井形,久旱不涸。关于此泉的由来,当地传说:古时候,有一牧羊老汉翻山越岭,牧羊至此,口渴难耐。忽见几只山羊在一堆青草处低头吸吮,走近一看,只见两只金鸭子伏卧于草丛之中。牧羊老汉怀疑自己的眼睛,便用竹竿一扫,谁知,金鸭子不见了,在其伏卧处留下了两眼山泉,人们便把这泉称之为“鸭子泉”。
永盛泉 在鸭子泉西北约200米处。呈椭圆井形,常年不竭。昔日,泉西侧曾建有三清殿,此泉
即为道人饮用水。50年代初,大殿倾毁。今泉南石堰上,尚嵌有清乾隆十六年重修《永盛泉碑记》。
灰 泉 在西营镇灰泉村东北侧。传说唐王李世民当年征东至此,为解士卒干渴,撒灰成泉,故名。又传唐王李世民征东路经此泉,见水浊似有灰,待仔细观察,原来泉底石质呈灰色,并非水混,从此取名“灰泉”。水自岩缝流出,积于石砌井形池内,常流不竭,供全村百余人饮用。
渍米泉 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著录。在西营镇积米峪(旧称渍米峪)村北的河崖西侧,常年不竭。1960年建成积米峪水库,湮于库中。库水浅时,泉源处可见水纹波动。
黄鹿泉 在西营镇黄鹿泉村南山崖上。古时称“黄栌泉”,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云:“在西营北,云河一带之水大半仰给此泉,其流经擒口峪入锦绣川。”今为东西向二泉。相传古时此地人烟稀少,林木茂密,常有黄鹿来此饮水,故名。主泉在东,水自岩缝涌出,经一个浅方池,沿渠流入9米长的蓄水池;西泉自岩洞流出,汇入6米长石池。水盛时自池岸溢出,沿河漫流。泉周河渠纵横,石桥卧波,花果满坡,丛木笼荫。
雪花泉 在西营镇丁家峪村西北里许,白云洞西南百余米山崖下。呈半洞穴状。因长年浸蚀,崖壁生出片片碳酸钙堆积,状如雪花,故名。水自岩隙渗出,流落至天然池中,叮咚作响,犹如颗颗珍珠落玉盘。水清碧透,四时不竭。泉北侧翠柏森郁,景致清幽,为白云洞道观遗址。白云洞洞高4米,深8米,阔10余米,现尚存明嘉靖三十一年《重修白云洞众祖仙派记》碑。洞外岩崖峭峻,古柏悬生。其中一株胸围4米,树根附石外露,根径达2.5米,枝干如虬,被称为“仙柏”。虽历经千年,仍枝繁叶茂。岩崖上还有“金龟望月”、“仙人帽”等奇石,以及“狗脚洞”、“狼牙洞”、“百丈崖瀑布”等。春日山花烂漫,夏日飞瀑流泉,秋日丹叶满山,风景宜人。
滴嗒泉 在西营镇西北侧,龙湾峪南端西崖下。水自岩缝渗出,形成水珠,沿岩石滴下,故名。属季节性泉。
洪 泉 在西营镇梯子山村北里许,洪泉子沟口。为锦绣川源头之一。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载:“锦绣川其源有三:……一发于东南箭干庄(今降甘村)梯子山下之洪泉”。水自冲积砾石缝中流出,积于一面临崖,三面石砌的长方池内,水质甘冽清澈,烹茶最宜。盛时,池水沿山峪下泻。
南 泉 在梯子山村南的历城南部山区最高峰梯子山(海拔976米)下云梯涧。因所处方位得名。此处为降甘峪南端,水自峪底岩棚下涌出,汇为由水坝截成的一泓碧水,常年不竭,为锦绣川源头之一。池水受环境影响,呈五彩状。池南,柳树成林。周围重山环列,?岩壁立,青松挺拔。南侧主峰梯子山耸入云端,气象苍茫。冬日,泉池之上水雾弥漫,别有情致。
寒 泉 在梯子山村西南,当地百姓称为“冻冻台”的高山上。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锦绣川其源有三:……一发于东南箭杆庄……冻冻山下之寒泉”,即此。泉源于山峰上端峭壁下,依山岩漫流。因山高阴寒,一年之中长时间结为冰冻,故俗称“冻冻台”。此山与梯子山对峙,峥嵘嵯峨。春深日暖,冰释成瀑,从崖上泻下,景色壮观。
玉 泉 在西营镇上阁老村玉泉寺旧地。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有载,称“在龙集寺观音阁下,涓涓东注,龙集独胜”。今呈方池形,料石砌岸。水自岩缝流出,汇于池内,清冽甘美,常流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泉旁有1968年挖凿的长50米的蓄水池。
胭脂泉 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在玉泉寺岭前”。晚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今失考。
智公泉(朱公泉) 在西营镇智公泉村西,黑牛寨山前西南侧。相传唐代一名叫“智公”的和尚在泉边居住,故名。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称“朱公泉”。据清道光《济南府志》载:“朱公泉,在黑牛寨前。”地址与今智公泉合,盖因谐音,“朱公泉”衍称为“智公泉”。据该村居民称,此泉还曾叫作“济公泉”,泉名之演变由此可见。泉池位于山岩高处平台上,石砌长方形,上棚盖水泥板,留有提水孔。该泉久旱不竭,清冽甘美。村南还有一个石砌长方形常流泉池。池顶棚盖,留有1米见方的汲水口。水盛时溢入东侧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大蓄水池中,池南岸立有1997年8月镌刻的《智公泉天池》碑。该泉不仅是上罗伽村200余名村民的生活用水,还可浇灌果树农田。
栗行泉 在西营镇栗行村东南侧山崖上。泉以村得名。水自一古柏下洞穴涌出,沿暗渠流入封
闭式蓄水池,再经输水管道流至街头1米见方的石砌方池。汩汩上涌,水花翻腾,清澈明净,俯身可汲。
会仙泉 在西营南坡会仙山村东,因源于会仙山下得名。水自岩壁石缝流出,汇入石砌长方池中。泉旁立1964年《重修会仙泉》碑记。
虎洞泉 在西营村南,锦绣川河南崖下。因源于石虎洞得名。水自岩缝涌出,汇流于河水中。岩壁上镌“虎洞泉”三字。
甘 泉 在虎洞泉东约50米处岩下。雨季开泉,与河水汇流。岩上镌篆书“甘泉”二字。
哭 泉 在桃花岭南峪沟,北距锦绣川乡仁里村三四百米。相传昔日有一穷人讨饭至此,又饥又渴,哭而出泉,故名。今蓄为小塘坝,常年积水,可资灌溉。盛水季节,南流入锦绣川。
白云泉 在锦绣川水库南,白云沟驴头山西侧山腰岩下,南距上白云村约40米。山下为如都庵遗址,山上有白云洞。泉因白云洞而得名,当地百姓又俗称“腰泉子”。清乾隆《历城县志·卷八·水一》所载“锦绣川水……经马头山北,左纳白云泉水”,即此泉。“马头山”与“驴头山”,当为一山,只是古今名称不同而已。另该志卷六山一所载“马头山下为黄巾石屋,上有白云洞,洞下有白云泉”,与今况合,“黄巾石屋”即如都庵,今有黄金石屋村。泉水自岩缝流出,汇于石砌井形池内,再由井壁沿暗管流入12米长的蓄水池。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此处地势高峻,四周群山巍峨,壁立千仞。阴雨天,云雾缭绕于山间,景象迷幻。圣水泉 在锦绣川水库南约4公里处的兴教寺遗址。泉自岩缝流出,滴落至长方池中,常流不竭,清澈甘冽。泉周山岭遍植黄栌,深秋叶红,艳若彤云。
韩家泉 在锦绣川乡韩家泉村旁。因韩姓人家居住泉旁,故名。常年不涸。
黄钱峪泉 在锦绣川乡黄钱峪村北百余米处。水自崖缝涌出,汇入半封闭式蓄水池,四季不涸。再从池南壁上部溢水口流落至1966年修建的“社教水库”。水盛时沿峪沟流入锦绣川水库。
灰 泉 在锦绣川乡灰泉村北,青铜山南侧鸡冠岭下。原名混泉,因音相近而传称为灰泉。村以泉得名。水自岩缝流出,积于长10米左右的封闭式水池,经输水管道流入村户,供全村人饮用。
林泉(玉龙泉) 在灰泉村西北里许,当地称为北顶山的山坳中。唐代,此处曾建有林泉观。后又改为吊枝庵。现尚存观音殿、凉亭和明景泰二年《重修林泉观》碑。因此,此泉又称“吊枝泉”。清道光《济南府志·卷六·山水二》所载“玉龙泉,在吊枝庵西岩”,亦即此泉。今泉池位于林泉观遗址西南隅,长7米,宽1米,上用石板覆盖。水自岩缝涌出,蓄于池内,再沿输水管道顺山势自流,浇灌果园、农田。周围林木繁茂,花果满坡。
车 泉 在锦绣川乡车川村东杨树林中。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著录。为石砌椭圆形泉池,水涌量大,从未干涸。今在池上建房,安装抽水设备,供全村人畜用水并灌溉农田。泉水沿石渠向南伏流20余米,经一石雕龙头口中泄入面积近500平方米的蓄水池。尔后从池南壁溢水口流出,南入锦绣川。
柳 泉 在锦绣川乡北坡村西首柳泉观古殿前。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著录。泉池呈椭圆井形,水势颇佳,久旱不涸。水自池壁缝隙伏流至南侧20米外的一长方形大水池。此池面积约2000平方米,因蓄水量大,又称柳泉水库。池内青萍浮动,绿藻茵茵。池东壁留溢水口,泉水自此泻出,穿越山谷,浇灌农田,南流入锦绣川。泉旁柳泉观,不知创自何代,明朝天顺三年曾重修,现仅存两座大殿和古碑数通。泉北为玉皇山,山上柏林苍郁。泉池四周杨柳垂翠,红杏满坡。远处青山崔巍,云岚苍茫。
凉水泉 在锦绣川乡凉水泉村南。为东西两泉。因中间被一座称为“庙子岭”的小山岭东西分隔,故原名“两分泉”。后因泉水清凉,且“两”、“凉”同音,便改称为“凉水泉”。西泉源于10米深岩洞,水自石缝流出汇于洞内水池,盛时溢出漫流。东泉自岩缝涌出,经石渠,穿苇丛,汇入12米长、宽约6米的石砌方池,池水清澈,水中青藻飘动;水满溢出,依山势下泻,北入锦绣川。
琵琶泉 在锦绣川乡黄崖村北,因泉出石涧泠泠有韵而得名。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晚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今泉源在峪底深处,水自岩缝流出,顺势西流,三迭而下,至孤山脚下折向南,沿街缓流,南入锦绣川。
大 泉 在锦绣川乡大泉村南首。泉水自九曲河西侧岩孔涌出,汇为面积近4000平米。大泉(1997年3月)方米的大型池塘,久旱不涸,兴灌溉之利。因受水位深浅,距泉源远近,及池岸环境影响,池水呈五彩状,绚丽多姿。水盛时从溢水口流出,沿九曲河北流入锦绣川水库。周围峰峦叠翠,花果溢香,景致清幽。
小峪泉 在锦绣川南岸,仲宫镇稻池村南1公里朱家峪岩下。水自岩缝流入约4米见方的池中,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
朱家峪泉 在稻池村南2公里朱家峪尽头山崖下。水自岩缝流入3米见方的石砌池中。常年有水。
水石屋泉 在锦绣川南岸,仲宫镇邱家村南青龙山脚。因源于俗称“水石屋”的天然岩棚下得名。水自岩缝流出,汇入浅池,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
泉子峪泉 在仲宫镇于家洼村南泉子峪尽头的陡崖下。水自约1米深的洞穴石隙中流出,于洞
内汇积为自然水池,久旱不涸。雨季顺山势漫流。
南 泉 在康王山阴的南泉寺旧址。明万历七年(1579年)许邦才《重修南泉寺记》载:“寺迤南出泉三四泓,冬夏不涸,寺以泉名。”(乾隆《历城县志·古迹考五》)所在山峪亦被称为南泉峪。历经沧桑,今寺已倾圮荒芜,唯南泉四季长流。泉在寺院遗址的东南隅,东西四五米远并列有二眼泉池。东为4.5米长、2.9米宽的石砌方池,池水清澈,绿藻浮动;西池1.1米见方,在一石券门洞中,澄净甘冽。泉水自池壁溢水口流出,向西曲行30余米汇入1965年“四清”运动时建成的“四清水池”。此池颇大,面积320平方米,供引水灌溉之用。池岸立清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南泉寺碑记》,称:“历邑之南,大川有三(指锦绣、锦阳、锦云三川),名泉七十有二……此泉居七十二泉之首”。泉北10余米处,尚有一石构四面凉亭,为南泉寺遗物。山腰有唐代摩崖造像3尊。
永清泉 在南泉之南约150米处。原为石壁缝隙中流出的天然泉池,1965年依山岩砌石筑池,取名为“永清泉”,并刻石立碑于池壁。为保持池水清洁,后用水泥板将泉池棚盖,泉水沿池底输水管道流入村户,供村民饮用。
悬 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元《齐乘》称在“中宫东”。今址不详,疑已湮于锦绣川水库中。
马蹄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马帝(蹄)峪华岩寺下”,并引康熙《济南府志》语:“一名大泉,寺废,泉流经孙家庄,入锦绣川。”清乾隆《历城县志·卷八·山水考三》称:“马蹄峪,在南泉寺东,涧壑幽邃,流水无声,有桃源之胜,水入锦绣川。”卷十八古迹考五又载:“华岩寺,(在)马蹄峪,元建今废。”今泉在何址不详,疑即今大泉村之大泉。
北薄罗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马蹄峪东”,并引康熙《济南府志》语:“泉端有连理树”。今址不详。水波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水峪,旧志云流入锦绣川”。清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三》援引明崇祯县志语:“水峪,在马蹄峪东,内有三教堂,清幽莫匹。”今泉址不详。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