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遍山东 > 亲历游记

到西安触摸久远文明的脉搏

2004-06-28 00:00:00    作者:作者:易华   来源:  

关键词:
[提要]
  坐了一整夜的火车,虽是阳春三月的清晨抵达的西安,然而在西安的几天里,天空始终没有清爽起来,总觉得有一层灰色的东西罩着,只觉得闷热,看不到太阳的脸。灰色的城墙、灰色的天空、灰色的尘土,但这些丝毫没有损于十三朝古都在我心中的地位。倒觉得这灰色是一种庄严,是一种久远文明所特有的产物。
                 

  人说看一千年历史去北京,看两千年历史去西安。这次到来并不是专门来看历史的,但来了,这历史又不得不看。
                 
  其实,早些年也曾到过西安,但好多东西以被时间掠夺了记忆的清晰,便得混沌起来。唯有厚厚的城墙、高高的大雁塔、气势磅礴的秦俑、华清池、半坡村遗址还能残余一些就像今天西安残余下来的历史一样,已经是一些破碎的东西了,倒是那火车站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的人流和那五角钱一盆洗脸水在我的记忆深处永不磨灭。也许是这次到来时天已经完全放亮,那些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的人流早已整装散去,或许是那已成为过去,没有再现在我的眼前了。
                 
  这次到来,再一次有机会触摸这久远文明的脉搏,再一次感受皇城的大气。有一种尚未好的心情。在灯光妖艳的时候,伴随着穿梭的车流,我们走近那被车流、人流、现代建筑团团围困的西安文明的象征的钟楼。灰暗的秦砖汉瓦似乎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灰,在我的理念里便对他的存在有些茫然起来,当随同的西安朋友讲述它的历史和现实后,我不再为它的存在茫然了。当我用一种对长者的尊敬的眼光审视钟楼的时候,钟楼依然没有失去它的辉煌,在那些始终矮它筹的现代建筑面前依然制高无上。眼前这座灰蒙蒙的古建筑,已经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古建筑,它们和古城墙一起,见证西安的历史,成了西安的精髓和灵魂了。

  登上大雁塔前,我们先去了大慈恩寺。据史书记载,慈恩寺始建于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经唐高宗李治扩建后,共有13个院落,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异常豪华。唐王朝灭亡后,大慈恩寺也渐渐颓废毁坏。导游说:“现存的寺院建筑大部分是明代时重修的。”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附近环绕曲江池、杏圆和乐游原,风景秀丽迷人。大雁塔就矗立在慈恩寺内,古朴而雄伟。


                 
  导游说:“大雁塔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师自印度归来,带回大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为了供奉和储藏这些宝物,而亲自设计并指导施工的。”
                 
  我们是在下午来到慈恩寺的,穿过一个雕塑有古代名人骚客的广场,在高高的围墙下转了好一阵才找到进门,大雁塔的周围已经不是我十多年前的模样了。
                 
  寺内烟火倒还算的上旺盛,整个寺庙内,都弥漫着一股烟香,让人不由的凭空多出几分虔诚的意味。别人拜托完了,同行也跪在蒲团上,在那个四处布满功德箱的佛祖面前虔诚一番,投下你认为心诚则灵的人民币,磕头三拜,再去香火不断。我这个在佛祖面前从不虔诚的施主,在异样的目下别了慈恩寺,登了大雁塔。
                 
  这座楼阁式砖塔,青砖砌成的塔身磨砖对缝,结构严整,外部,仿木结构形成开间,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整个建筑气魄宏大,格调庄严古朴,造型简洁稳重。塔内有木梯盘旋而上到塔顶。只是那走进塔门处的检票门、塔内的木梯或是地板凭添了些现代的东西,与我留在记忆里的大雁塔涌出了酸酸的味。不过我还是陪同杜君一鼓作气,一直登到最高一层,逐层四面拱券门洞,凭栏远眺,观赏长安景色,拍下长安不同角度的美景。感悟杜甫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意境,体会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的妙处。
                 
  回来后细品岑参的“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硷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自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呼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腾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这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
                 
  吴君,因为恐高而不敢登塔,当然就不可能有登临仙,境置身物外,修道千年一朝得道快感了。

hhh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