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让沉睡千年古遗址“活”起来

2019-08-14 10:28:00来源:中国旅游报作者:王洋

  □本报首席记者王洋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游客对这个“世界遗产”新成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今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开园首月,尽管天气持续高温,但每日3000人的预约名额几乎天天爆满。进入8月,公园开始实行付费入园政策。新政实施后,这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能否更好兼顾遗址保护与游览休憩功能,成为业内外关注焦点。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是我国遗址保护利用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遗址保护和利用,尤其通过文旅融合,让沉睡千年的遗址“活”了起来。

  科学推进

  大型遗址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2005年,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共同编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正式启动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2009年,在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提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概念,印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10年评定首批12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及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是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中国国情民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创新。截至2018年8月,国家文物局已评定公布20个省(区、市)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面积达61万公顷;另有24个省(区、市)67处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对此,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表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意义重大、效果显著,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极大地激发了各地政府开展考古和文物保护等各项事业的积极性。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韩元军博士看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对于文物保护利用具有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更好发挥文物的公共服务效能,有利于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样本,有利于更好传播中华文化。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是国家遗址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活化利用文物保护成果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席建超说。

  创新探索

  2018年10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报告》对部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评估,评估时段为2014年至2016年。报告显示,公园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在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公共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洛河沿岸、东西不足50公里的范围内,坐落着7处大型古代文化遗址。其中,隋唐洛阳城和汉魏洛阳故城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偃师商城和二里头遗址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文物局相关人士介绍,近年来,洛阳坚持保护第一,推进环境整治;加强机构建设,引导社会参与;创新展示模式,挖掘文化内涵,取得了积极成果。

  “随着全市各个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逐步完善,以其为核心的都城遗址游成为新的城市名片,推动全市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洛阳市文物局相关人士表示,洛阳将不断创新展示方式,凸显历史建筑特点,使遗址内涵更加生动和直观;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以影视动画、遗址展示、现场演艺、文物陈列、模拟体验等多种形式,提升和强化遗址观瞻效果和吸引力;丰富展陈内容,拓宽营销渠道,让沉睡千年的遗址真正“活”起来。

  坐落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山脚下的西夏陵是西夏历代的陵墓群,于2017年12月被列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银川西夏陵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宽宁介绍,近年来,该园兼顾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借助3D、4D影院将西夏故事通过影视制作方式直观呈现给参观者;策划建设西夏文化体验项目,如西夏文木活字印刷体验馆、三号帝王陵至双陵骑行线路等。公园还围绕西夏历史文化自主设计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宁夏老牌历史文化景区,下一步将突破单一观光型景区的发展模式,创新思路,丰富游客体验;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完善,提升服务,积极申遗并申报5A级景区;深挖景区秋冬季旅游资源优势,改变半年闲的接待状况;重塑西夏陵对外形象宣传,大力加强‘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外形象包装宣传。”赵宽宁说。

  融合发展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创了大型遗址保护利用的新模式,丰富了我国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和国际考古遗址保护理论体系。

  王巍提醒,保护好文物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前提,决不能让旅游开发损害了文物,必须把握好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相信随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一步践行文旅融合,可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美好生活需要。”

  在席建超看来,首先要从理念源头融合开始,在遗址公园规划设计阶段,在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展览线路组织、展品展示方式等方面充分考虑文旅融合需求;在建设运营阶段,充分考虑文旅产业市场化运作规律,特别是宣传营销、标准化服务等方面要求。

  韩元军认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文旅融合中要做到三点,一是把握旅游产业规律,服务大众需求,注重沉浸式体验和产品开发;二是加强文物保护与旅游、科技等产业以及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三是加强市场化开发,引入市场力量,推动文化开发和利用的自我造血式综合发展。

初审编辑:陈新

责任编辑:刘国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