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通达 泰安将迈入“快旅慢游”新时代

2011-07-19 11:10:00    作者:   来源:光明网  

关键词:
[提要]

    2011年,泰安交通进入高铁时代,这无疑是带动泰安旅游市场发展的“天赐良机”,泰安旅游即将开启“快旅慢游”新篇章。3月3日下午,市国际旅游名城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市旅游项目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指挥部及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创城投融资有关工作,“快旅慢游”成为会上的热词。

  过去由于交通问题,不少来泰游客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很长,这不仅容易使游客产生疲劳感,也缩短了游客真正旅游的时间,进而影响泰安市旅游收入——不过,这一问题即将得到彻底改变:目前,京沪高铁泰安段正在试车,按照时间表,京沪高铁山东段将于6月上旬进入试运营。“快旅慢游”是时下旅游行业的一个新兴词,即游客花费在旅途中的时间越来越短,留在景区景点的时间越来越长。

  让高铁“过客”变泰安“常客”

  组织赴京沪沿线、跨线城市,开展大规模的联合宣传促销,推出具有价格、品质双重竞争优势的“周末游”旅游产品,真正形成市场优势,将泰安市打造成为京沪高铁沿线重要旅游目的地……为抓住京沪高铁开通带来的机遇,宣传泰山旅游产品,塑造泰安旅游形象,泰安市2011年旅游工作重点之一即为突出“高铁营销”,大力开拓旅游客源市场,提高泰安市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让更多高铁“过客”变为泰安旅游的“常客”。

  2011年,泰安市针对京沪高铁沿线重点客源市场(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设计推出高品质“周末游”旅游线路和产品,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并联合省内沿线重点旅游城市,充分利用客源市场当地各种媒体及高铁车厢广播、车内报刊、印刷品、LED屏幕等载体,强化宣传“中华泰山,天下泰安”、“新泰安,新体验”的旅游形象和泰安市“周末游”旅游线路,把泰安市打造成为京沪高铁沿线重要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游客来泰旅游。

  宣传旅游产品、塑造旅游形象、开拓旅游市场,这是旅游业加快发展的三个重要条件。在突出高铁营销之外,2011年,泰安市创新旅游营销模式,积极推行“市县联动,企业联合,媒体联手,网络联促”的大旅游促销战略,在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投放旅游形象和产品广告,充分发挥“新泰安、新体验”的品牌影响和市场效应。

  让来泰游客“再多留几天”

  尽可能留住游客、让游客再多玩几天,这是泰安市提升旅游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据统计,随着一系列旅游大项目的建成推出,有效推动了泰安市旅游经济发展。2011年,泰安市将进一步统筹打造“龙之旅”产业格局,协调推进“吃、住、行、游、购、娱”大项目建设,让来泰游客“再多留几天”。

  “龙之旅”产业格局正逐渐成为泰安市旅游一大特色:“龙头”泰山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打造中华文化圣山品牌;“龙体”泰城旅游文化项目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要素;“龙尾”涵盖新泰、肥城、宁阳、东平,重点建设莲花山宗教文化、桃花儒商文化、大枣蟋蟀文化、水浒文化“四大组团”,以及大汶河旅游文化休闲观光带,打造文化观光、山水体验等产品集群,进一步丰富完善泰安市大旅游产业圈。

  与此同时,泰安市将进一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如建设宝龙城市广场美食街、中青旅泰山龙曦国际旅游度假地、京沪高铁泰安站新区及旅游集散中心、泰山温泉国际会议旅游文化风景区等项目,带动多元化休闲娱乐新业态发展,培育新的旅游消费增长点,尽可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创造更多旅游经济效益。

  相关链接

  2010年泰安市旅游发展成果

  2010年,泰安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051.0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3.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06%和34.7%,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2.34%。其中国内旅游表现抢眼,接待国内游客和实现国内旅游收入分列山东省第五位和第四位,增幅均列山东省第一位;入境旅游大幅增长,接待入境游客和创汇均列山东省第四位,创历史最好水平。根据抽样调查,有96.23%的游客对泰安旅游的整体评价基本满意,高出去年3.25个百分点。

  2010年,市旅游项目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指挥部推进的10个重点项目累积完成投资42.5亿元,4个项目建成开业,6个跨年度项目加快推进。其中,泰山方特欢乐世界、泰山花样年华景区共接待游客1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5亿元;旅游标识牌二期工程新建设标牌35块,日文版、韩文版旅游网站建成开通。

刘国郁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