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新闻

深挖运河文化遗产 武城助力文物四普

2024

/ 05/10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手机查看

  海报新闻实习记者杨永鑫 济南报道

  近日,武城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沿着大运河来到了四女寺镇,对牛角峪等大运河沿岸水利系统新发现文物线索进行试点登记调查。

  “京杭大运河在武城穿境而过,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附属的水利设施在防洪度汛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蕴含了较高的科技价值、文化价值等。通过对大运河沿岸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进行登记调查,极大地丰富了我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内容。”武城县四普办综合组负责人王春雷说。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以来,武城县迅速成立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协调机制,结合工作实际,在县级层面划定25个成员单位,明确责任分工,促进“四普”工作流程高效畅通。创新启动“双线普查”工作模式。各职能部门和属地管理单位首次建立联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沟通,共享文物普查资源,统一普查标准和工作规范。行业普查和属地普查协同联动,一方面严防资源普查漏洞,另一方面提高团队工作效率与协作能力。

  “牛角峪退水闸位于山东省武城县漳卫新河减河右岸1+300~1+500,是漳卫河水系恩县洼滞洪区的蓄退排水控制工程。承担着恩县洼滞洪区的蓄退水和武城、夏津、临清、高唐等县的排涝及引调水时的控制水位作用,是蓄滞洪区恩县洼唯一的固定退水口门,建成至今已运行50余年。”武城县河务局水利专家董主任介绍道。

  普查队外业组队员王楠认真地听水利系统专家介绍,并将文物点的信息一一记录下来。她兴奋地说道:“记得我参加工作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刚刚结束,很遗憾没有参与到三普工作中。十年后又赶上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令人兴奋的同时又感到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虽然我们的试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但我相信我们新时代文物工作者会砥砺前行,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贡献我们的力量。”

  “我们县的普查队员们涵盖了多个年龄段,从二十几岁到五十多岁,建立以老带新四普工作新模式,培育新文物人才,也实现了三普队员与四普队员之间的文化传承。开展工作的同时,提高我县文物系统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打造一支担当作为、业务精湛的文物保护队伍。”武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东博说道,“实地调查开始前,我们普查队部分业务骨干参加了省级普查培训学习,其他队员也通过全国文博网络学院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2024年度培训班学习并掌握了普查标准、信息采集处理、录入上报系统等普查技能。另外,全体队员集体学习了RTK、无人机等专业采集设备使用方法,保证现场实操时能迅速进入普查状态,极大地促进了数据采集和处理效率,提升了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

  在普查现场,队员们各司其职,迅速进入普查状态。两名普查队员负责现场照片拍摄,包括无人机拍摄全景航拍图、专业单反相机拍摄文物细节图等,两名测量人员测量文物本体和单体尺寸,两名RTK操作人员,负责文物点边界绘制,一名用手机拍摄带有经纬度的文物照片(现场需记录照片名称、照片拍摄方位),一名现场记录人员,负责记录测量数据并绘制草图。外业组工作完成后,还要通过文物专家和水利专家共同会审,综合判断后才能决定是否登记为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

  下一步,武城县将充分汲取前期试点普查经验,继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深入摸排辖区文物资源家底,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贡献武城力量。

责编:邢睿坤


审签:臧文博

责编:邢睿坤


审签:臧文博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