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新闻

遗墨留香,方寸之间研磨了千年传承

2024

/ 03/21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手机查看

  淄砚斋中收藏了各种砚台。

  文房四宝,砚居其一,清斋案头,视若拱璧。

  淄河与孝水南北纵贯,流经聊斋故里山东淄博淄川区,这里是淄砚的发迹之地,至今已有千年。

  作为淄砚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许立荣是为数不多还坚持在“一线”的匠人之一,鲜有人比他更了解淄砚的历史和温度,亦知晓淄砚的当下和未来。在许立荣看来,无论是从设计思路,还是在工艺本身,淄砚都在不断改变。如今站在新的时代风口,一群钟爱淄砚文化的砚雕师深入发掘传统制砚工艺,并加入时代和当地文化元素,让千年淄砚重新焕发光彩。

  文/片 记者 樊伟宏 胡允鹏

  墨色砚坯中似乎

  看到淄砚斑驳的历史

  穿过老式的村居门廊,循着一阵锤敲刀凿之声,淄砚斋艺术馆的“面纱”被缓缓揭开。

  据主人许立荣讲述,这里本是罗村镇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后来被淄砚斋改造成了手工作坊。透过随处可见的石头碎屑、杂乱堆放的墨色砚坯和满屋的淄砚收藏,似乎能看到淄砚斑驳的历史轨迹。

  工作室中,许立荣和“徒弟”李居征、高功成正对着一方砚坯紧皱着眉头,三人时不时在石头上这里点点,那里画画,交流下意见后,又拿起钎子、铁锤轻凿慢敲,偶尔停下,继而又是一套相同的“动作”重复。

  3米多长的桌子上已满是石屑粉末,钎子、扇形锤等各种“怪异”工具杂七杂八地分散在桌台之上,且大部分已被磨得锃光发亮。“看这钎头,钨钢合金的,原来得有四五厘米长,半年多就给磨没了。”许立荣笑着说。

  说是徒弟,但在许立荣看来,早已出师成为工艺大师的李居征、高功成更像是他的战友,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设计理念,彼此都自成风格,各有千秋。“我现在已经做不过他们了,淄砚就指望他们能传下去。”许立荣拍了拍李居征的肩膀,眼神却始终没离开那块砚坯。

  据许立荣介绍,上世纪50年代,在政府扶持下,淄砚生产开始发展,传统工艺也开始恢复。60年代初,淄川建立刻砚合作社,此后又建起淄砚车间,后扩建为淄砚厂,专门从事淄砚生产。“如今淄砚继承了千年传统工艺,因材施艺、精雕细琢,造型别有洞天,品种多达数十种,产品远销德国、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受到收藏家的青睐。”许立荣介绍说。

  仅磨光就需要3天时间

  用手触摸如婴之背

  制作工艺向来是衡量艺术品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淄砚亦不例外。

  许立荣说,淄砚的特点就是“研磨如锉,发墨如油”,用手触摸如小儿肌肤。“研磨如锉”就是研磨比较快,下墨比较快;“发墨如油”就是研处的墨汁有油性,书写比较流畅。据他介绍,制作淄砚所用的淄石埋于地下约60米处,坚润细腻,下墨爽利,是制砚良材。一块纯手工淄砚从采石到琢成,大体要经过采石、选料、制璞、设计、雕刻、磨光、配盒等数道工序,单是磨光这一道工序,就要用极细的砂纸反复打磨3天,才能达到“用手抚之,如婴之背”的效果。“手上的功夫,雕刻的功夫得非常好,哪一个地方出了问题,这个砚台就废了。”许立荣说。

  “从品相和外形上看,上品淄砚一般以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为主,砚雕师的水平自是关键。他们在砚上的题诗或作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砚铭,很大程度上也会提升砚的艺术价值。除此之外,锦套、砚匣等砚的装饰同样不能马虎。”许立荣表示。

  为了顺应时代潮流,自2000年起,淄川区罗村镇政府成立班子,配备人员,对淄砚进行了初步开发,通过从当地传统文化和时下热点取材,不断创作增加淄砚品种,以带动民间传统工艺的发展。“随形砚”的出现便是佐证。据许立荣介绍,匠人利用料石原状,顺其自然,确定砚体,雕上花草鱼虫、走兽、人物等图案,有“万寿砚”“聊斋砚”“松龄砚”“生肖砚”“中华龙”等万余个品种,集使用、观赏于一身,其产品风格在当地颇具知名度,并连续摘得“全国优秀工艺美术作品奖”“中国民族文化优秀品牌”两项桂冠。

  发力传统砚升级创作

  让更多人用得起用得上

  然而,顺于市场又不流于市场。

  “要是有机会,选莫言还是周杰伦?”在“联名热”盛行的当下,也曾有人向许立荣建议,找明星来题一些砚铭,有助于提高市场销量和知名度,但这样的想法并未得到许立荣的认可。

  在他看来,砚铭的题刻不能只看知名度,对于像淄砚这样的文化遗存,需要多一点敬畏,不能唯市场而去一味跟随热度,这样会让这门老手艺“变了味”。

  正因如此,在现代人藏砚多是关注其观赏性和装饰性的当下,以许立荣为代表的诸多淄砚工匠开始不断发力传统砚的升级创作。

  “传统制砚重在实用,圈外人看来,体型巨大、雕龙画凤的文创砚或许比传统砚制作更复杂,需要的工艺更高,但事实上,制作传统砚要难得多,因为前者在设计前可以在石坯上打草稿,且有一定的容错率,而传统砚多是在脑子里设计,制作讲究一气呵成。”许立荣介绍说,“简单来说,传统砚中间错一次就废了,没有10年左右的沉淀,做不了。”据了解,许立荣做过用时最长的一方仿古的文人砚,整整用了三个月。

  而之所以转型的另一个考量,出自对原石的高效利用。据罗村镇工作人员介绍,洞子沟由于此前气候原因和存量保护,现已关闭开采,未来也将有序控制。制作文创砚需要的石材往往体型较大,相较之下,制作传统砚对石材的浪费要少得多,产出也大。

  “我们还是想让更多人用得起,也用得上淄砚,而不是放在博物馆里。”许立荣表示。

  成立淄砚艺术馆

  免费向社会推广淄砚

  出生于淄川罗村的许立荣自小听着雕刻砚台的锤敲刀凿之声长大,他对淄砚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

  1993年,许立荣经朋友介绍,了解到淄砚制作的生产工艺、艺术价值以及面临失传窘境后,他便痴迷于淄砚的制作与研究。1996年,他联合当地数十名砚雕师成立了淄砚斋,致力于将传统淄砚制作工艺发扬光大,并将当地聊斋文化融入其中,推出不少让人耳目一新的精品。2005年,他注册了“淄砚斋”商标,自掏腰包成立了淄砚斋艺术馆,通过“以馆养馆”的形式收集了上千块淄砚珍品,免费向社会各界开放推广淄砚。这也为后来淄砚成为淄博市定点旅游产品、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民族文化优秀品牌奠定了基础。

  “其实论制作,我的水平并不出众,和我一起打拼多年的几位老艺人手艺都非常好。”许立荣表示,在他看来,“传承人”的角色定位拼的并不是技艺,而是如何将技艺更好地传下去,“这需要了解市场,读懂时代,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始终在努力。”

  让许立荣高兴的是,随着近年来淄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淄砚,现有的制砚人也在快速成长,这为淄砚技艺的发展创新创造了条件。“我始终相信,在老艺人和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淄砚这个千年文化品牌依然会不断创新发展。”许立荣说。

责编:臧文博

审核:刘国郁

责编:刘国郁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