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展览馆的"传家宝":黑白电视机曾是结婚顶配

2019-08-14 16:02:00 来源: 青岛早报 作者: 赵健鹏

  半导体收音机、黑白电视机、脚踏缝纫机、木质风箱、粮票粮证……这些已经淡出人们生活的老物件,再次聚拢在一起,面对陌生而又熟悉的老物件,邻居们都能讲出与其相关的温情往事和历史变迁。市北区首家社区民俗展览馆在水清沟街道正式启用,上百件展品全部是左邻右舍的老邻居们翻箱倒柜,从家中找出几乎成为“文物”的老物件,无偿捐赠给展览馆。

  展览馆成“时空隧道”

  上午9时许,市北区首个社区民俗展览馆在水清沟街道正式对外开放,整个展馆被隔断分割成了5个部分,里面陈列了建国70年来老百姓居家生活的一些老物件。

  走进民俗展览馆,时光仿佛倒转,眼前的各种老物件让人感觉回到五六十年前。已经收不到信号的9英寸黑白电视机、像木箱子一样大的半导体收音机、早已停止流通的粮票、只有在博物馆才能见到的纸糊面缸……这些当年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老物件,在年轻人和小朋友眼中,成了稀奇物。来看民俗展的邻居们围拢在展台前,你一言我一语回忆着与老物件之间的往事。展览馆似乎成了可以让时光倒流的“时空隧道”,老邻居们数十年的温馨往事和生活变迁都在展馆中往来穿梭。

  老邻居捐出“传家宝”

  “我们大水清沟村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从一个破旧的老村庄改造成现在高楼大厦林立、山头公园环绕的新社区。”水清沟街道文化站站长王玲告诉记者,这些老物件就是老村改造过程中,一些细心的居民没舍得丢弃的“传家宝”。“街道民俗展览馆所有的物件都是辖区居民捐赠的,我们历时半年多,打造了这个小型展览馆,把这些老物件分门别类,供居民免费参观。”王玲告诉记者,水清沟街道辖区有水清沟村、孤山村等多个有历史的老村庄,这些老村随着城市进程都改造成了现代化社区。为让居民感受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环境的提升,街道打造了这个民俗展览馆,整个展馆近千平方米,通过实物和新旧照片,讲述老村庄在青岛解放70年来的沧桑巨变。

  展品故事

  黑白电视机曾是结婚“顶配”

  “这台黑白电视机一直没舍得扔,我年轻时最幸福的时光都是在这台老电视的陪伴下度过的。”王玲指着展台上一台老黑白电视机说,她1987年结婚时,老公家给了1000元“彩礼钱”,按照当时的风俗,女方家要退回200元。他们小两口就用剩下的800元钱买了这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和一台双卡录音机,在当时算是结婚“大件”中的“顶配”。

  “那时候我一个月能挣50多元钱,为了多挣点钱,上下班不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来回,每月就能多拿12元的自行车补贴。”王玲笑着说,当时她结婚买了电视机,在姐妹们中“展扬”了好长时间。后来青岛生产的电视机在市面上多了起来,1990年,王玲家的电视机换成21寸的青岛牌电视机。“我家现在是65寸的弧面LED彩电,是2017年换新房时买的。”王玲抚摸着展台上的这台老黑白电视机,感慨岁月沧桑和生活的变化。

  暖水瓶留住11年下乡情谊

  “这把暖水瓶跟工艺品似的,保存这么好。”展台上一把用竹条编制精美的暖水瓶吸引了好多观众的目光。暖水瓶的主人——69岁的刘德荣当即打开了话匣子。“这是50年前我下乡时,村里老乡送我的,我都没怎么舍得用。”刘德荣介绍,19岁那年,她作为下乡知识青年去了平度前寨村。因为是这个村到来的第一批青岛的知识青年,她落户的村民家对她非常照顾,把家里一把精美的暖瓶送给她。暖瓶外面用竹皮编成精美的图案,上面还有两个竹编的小圆环,可以穿绳提着。这把暖瓶被刘德荣视为珍宝,下乡时怕弄坏了,一直没舍得用。 1980年回城后,她找来清油,将暖瓶竹编小心翼翼地刷了一遍保护起来。“这是老乡对我的一片情谊,看到它,10多年的下乡生活就历历在目。”刘德荣说。

  木制风箱记录“厨房革命”

  一个木制风箱的故事,让72岁的李慧君娓娓道来。“这是我家的宝贝,搬家也舍不得扔。”李慧君说,她1972年结婚时住在水清沟村的平房里,那时家家户户做饭都用大锅灶,锅灶旁边就放着一个风箱鼓风吹火。那时锅灶里烧散煤木柴,自始至终需要来回拉动风箱鼓风,一个人忙活,要左手拉风箱,右手挑弄灶台里的烧火材料。到了上世纪80年代,风箱被电动鼓风机取代,一拉电闸就有风不断吹进灶台。到上世纪90年代,李慧君家用上了煤气罐,锅灶就拆掉了。前些年城中村改造,她家搬进干净宽敞的楼房,厨房里也用上了天然气、电磁炉、微波炉,但这个老风箱一直没舍得扔。“这是我们老两口半个多世纪的生活念想,这个老物件也印证了厨房的变化。”李慧君说。

  相关新闻 >>>

  “博物馆群”讲老城故事

  据了解,市北区近年来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一战遗址文化、工业文化、商贸文化、民俗文化,港口文化,挖掘了文物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等价值,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现辖区拥有文物保护单位29处、博物馆现有17处。这些风格各异的专题博物馆群,实现了历史文化、现代旅游以及商贸服务的有机串联,构建起市北区独具一格的“文化池塘”,发挥着传承历史、惠及民生、彰显文化的重要作用。(首席记者 赵健鹏 通讯员 刘晓静 王恩全)

初审编辑:陈新

责任编辑:刘国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