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年大运河文脉"流动" 打造德州历史文化名城

2019-03-12 09:30:00来源:齐鲁晚报作者:

  大运河,一条见证了千年历史的长河,一条负载着古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长河。而德州因运河而兴,大运河对德州的发展历史影响深远,已成为德州不可替代的文化标志。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悠悠大运河文化 见证历史变迁

  说起德州就不得不说大运河,德州曾经因运河而闻名全国,成为全国33个商业城市之一,可以说大运河造就了德州,为德州的发展给予了第一次机遇,让德州真正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的确,大运河对于德州而言是意义非凡的,市政协科教委主任周其震精确地总结为:大运河给予德州滋养,给德州带来繁荣,给德州带来挥之不去的记忆。

  “德州是京杭大运河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在大运河山东段中开挖最早、历时最长、积淀最为深厚。”谈话间,周其震打开手机中的一张运河图,他有些自豪地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德州还保留了原真性、原生态的河道风貌,独特的漕运仓储与商贸文化,深厚的孝文化以及水工文以及拥有唯一的外籍王陵——苏禄王墓及其守陵村落。

  “由于战乱、人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大运河沿岸的那些足迹被埋没,名胜古迹、精美建筑也消失殆尽,只有那些记载的文字还在讲述着德州曾经的辉煌。”政协委员、德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高健告诉记者。

  不过,那只是暂时的,大运河在德州没有沉寂,而是在重新焕发异彩。周其震介绍,自2006年国家启动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德州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以申遗为契机积极开展保护利用工作。

  德州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瓶颈

  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对运河文化挖掘研究不深不透、运河保护利用体制机制不健全、开发利用规划不统一、资金投入不及时等诸多原因,导致规划政出多门、难以落地。”谈及目前德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的发展瓶颈,周其震直面分析了现如今存在的种种问题。

  开发利用始终处于各自为战的散乱状态,缺乏整体谋划和大手笔的项目策划,部分文物古迹保护不力、损毁严重,有的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沿线污染严重,用地开发无序、功能混乱;特别是大运河中心城区段棚户区建筑拥挤、工厂企业集中、人口密集、生活环境较差,甚至被贴上“贫民区”的标签……周其震称,其实这些都说明,大运河德州段的历史价值和保护利用、现实意义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如何保护传承利用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高健指出,发展不足的问题具体包括:对大运河的开发利用不到位,作为活态遗产,大运河的功能包括航运功能,疏水功能,生态功能,旅游功能,但是这四大功能,在全市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城市建设没能很好的体现运河文化特色。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古桥纵横、古屋比邻、商铺连绵的古运河风光已成记忆,全市在规划建设和文化发展方面依然没有新举措,没能打好运河文化牌。全市运河由德城区、运河经济开发区、武城县三个县区管辖,且三区目前都在各自独立的进行开发建设,这种分散式的开发不利于统一文化主题,也会造成一定的重复建设和浪费,难以形成具备整体影响力的大景观、大体系。

  打造运河遗产成为德州城市名片

  大运河文化带不仅是一条廊道文化带,还应成为一条生态景观带,更是一条混合经济带。因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以实现经济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三者协同发展为目标。政协委员、武城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刘庆同认为,运河的传承、保护、利用是重中之重,大运河德州段,尤其武城县四女寺枢纽,拥有理想的区位优势、便捷交通和绚丽丰富的历史故事传说,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发展潜力巨大。

  刘庆同举例称,比如启动德州至四女寺段的规划建设,以四女寺枢纽为建设重点,打造运河沿岸文化品牌。大力推动运河全程通航和四女寺港建设。运河有水全盘皆活,加强河道的疏浚整治,大力争取中央部委、省政府支持,争取运河全年不断流。建设好四女寺客货码头,力争早日实现运河复航。

  “做好大运河德州段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关键是如何有效破解各种制约瓶颈。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有体制机制、投资融资、拆迁安置等方面的问题。”周其震分析,要强化市政府的主导地位,扭转各自为政的不利局面。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大运河系统工程中来。广泛采用外地城市建设中的“PPP+XOD”模式,将运作成熟的项目建设推向社会。对于涉及到沿岸原居民区的拆迁改造,必须精心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由此一来,才能真正提升大运河德州段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擦亮德州运河名片。

初审编辑:曲磊

责任编辑:刘国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