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清波中探索三江源的生态脱贫

2019-08-12 15:20:00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王金金、李亚光

  新华社西宁8月9日电(记者王金金、李亚光)行至三江源,时间好像在这里放慢、定格。云山雾绕间,是数不尽的野生动物与看不尽的绿色原野。

  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这里设立。在这片超过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历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群众在摆脱贫困的同时,积极探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衡点。

  牧民旦增才仁的家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的叶格乡红旗村,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内。谈起眼前这片世居的草场,他眯着眼睛笑了起来。

  “草场绿了,收入多了,把人从草山上也解放出来了,我们合作社搞得特别好。”走进红旗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旦增才仁一边介绍一边讲述起经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以来村子里的变化。

  按照“草畜平衡,划区轮牧”的思路,红旗村是长江源头较早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村落之一,合作社主要以生产和加工肉制品、奶制品为主。旦增才仁说:“合作社的产品特别受欢迎,目前已经跨省销往西藏,2018年总利润达到101.9万余元。”

  说到加入合作社之后的生活,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旦增达杰竖起了大拇指:“我们夫妻俩都是残疾人,以前一年到头帮别人放牧挣不了多少钱,连肉都吃不上,现在草山入股合作社,一年分红就能拿到一万多元。”

  牧民闹布才仁说:“草山是我们的根,这几年政府提倡保护环境、发展生态畜牧业,草山最大的变化就是野生动物变多了,乱丢垃圾的人少了,环境变好了。”

  2005年至今,国家在三江源地区累计投入180多亿元进行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唤醒了牧民的环保意识。为守好中华水塔,近年来三江源地区近10万牧民陆续放下牧鞭、离开草原。

  藏族妇女麦措每天早晨九点都会来到玉树州治多县县城的糌粑(青稞制品)加工车间上班。“我一天可以磨20多斤糌粑粉,一年磨3个月的糌粑粉就能挣4000多元钱。”她说。

  麦措的家原本在治多县索加乡莫曲村。该村扶贫第一书记玉成说,由于退牧还草,村里298户村民陆续搬迁到县城居住。为了让贫困牧民能有一技之长,2017年以来,当地政府累计投入70多万元对搬迁到县城的牧民进行汽车驾驶、汽车维修、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制作等方面的技能培训。

  除了磨糌粑外,麦措还是当地的生态管护员,她说:“一个月管护员还有1800元的工资,虽然丈夫卧病在家,但目前靠自己一个人也可以维持一家三口人的生活。”

  记者在三江源地区走访发现,像麦措一样,一边从事第三产业、一边承担生态管护员工作的牧民不在少数。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统计,截至目前国家公园范围内已有1.7万牧民担任当地生态管护员,园区内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岗”,较大程度缓解了当地牧民的贫困状况。

  根据规划,到2020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将正式设立,到2035年青海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自然保护地典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伴随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三江源头牧民对于绿色发展的探索仍在继续。

初审编辑:陈新

责任编辑:靳莉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中国航天海射首秀背后的年轻人:平均年龄33岁

    1.jpg

    鲜为人知的是,壮举背后有着一群像王芳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海上发射青年突击队,平均年龄仅为33岁。临近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前夕,一颗搭载卫星因自身突发故障不能发射的指令,传到了海上发射试验队。[详细]

    08-12 09-08中国青年报
  • 中国经济新意浓活力足(数读中国经济半年报(11))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GDP每年仍能保持6%以上的增长速度,离不开持续迸发的市场活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明显活跃,中小企业增长的内生动力在进一步显现。[详细]

    08-12 08-08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印度洪灾造成160人死亡 已有逾百万人紧急避难

    据“中央社”报道,雨季持续带来豪雨,印度各地水患、坍方、泥石流严重肆虐,至少在9个省酿成灾害,造成逾160人死亡,超过百万人被迫离开家园避难。印度灾情最严重的南部克勒拉省,已有72人死于洪水,25万余人被安置到全省1551个紧急救援营地避难。[详细]

    08-12 15-08中国新闻网
  • 印度多地连降暴雨致地质灾害频发 已有170人丧生

    据日媒12日报道,自印度进入雨季以来,该国各地开始出现间歇性暴雨天气。当地时间2019年8月9日,印度喀拉拉邦科奇国际机场,大量客机停放在停机坪上,机场部分设施被洪水淹没。[详细]

    08-12 15-08中国新闻网